央視網消息:“在這張長7厘米、寬2厘米左右的芯片上,像圍棋盤一樣散布著無數基因探針。只需一滴新生兒的足跟血,通過激光掃描儀,便可提取對應信號,準確快速地篩查出孩子是否攜帶遺傳性耳聾基因。”這是中國工程...
陳景,貴金屬冶金專家,云南省大理市人,曾任昆明貴金屬研究所研究員,云南大學特聘教授。1958年畢業于云南大學,1984年國家人事部評為第一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19年1月25日,欣逢我國著名有機化學家,國際知名有機氟化學家,我國有機氟化學領域的創始人之一陳慶云院士九十華誕,上海有機所在君謀樓報告廳舉行陳慶云院士九十華誕學術報告會,報告會以傳承并弘揚老一輩...
本月初,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20世紀最具標志性人物”票選活動,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
2019年1月1日是吳養潔院士91歲生日。雖已到鮐背之年,一輩子“把實驗室當家”的吳養潔院士仍堅持每天去實驗室工作。他為學嚴謹,言傳身教,“為學應盡畢生力”是他對學生的寄語,也成為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
尚永豐,甘肅通渭縣人。1986年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獸醫系,獲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于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獲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
1月17日,學術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了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來自229個高校/科研單位/企...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出285個項目(人選)。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簡·迪安·...
人物感言:改革開放40年,家鄉發生了巨大變化,非常了不起,寧波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書藏古今,港通天下”,希望寧波精神永放光芒,希望家鄉繼續發揚寧波精神,建設發展得更好。...
“未來十年是國產創新藥的黃金十年。”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馬大為篤定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接受采訪后不久,他站上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與四川大學教授馮小明、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分享價值100...
姚開泰,男,漢族,江蘇昆山人,1931年4月生于四川,1954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著名病理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十四大代表。曾為中南大學教授、腫瘤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湖南省科協副...
張洪杰,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稀土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固體化學、稀土材料...
王志珍,1942年生,江蘇吳縣(現蘇州市)人。1964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分配在生物物理所工作。在胰島素A、B鏈相互作用及重組,蛋白質折疊、折疊酶和分子伴侶,內質網氧化還原穩態與疾病等...
陳凱先院士:藥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委員會主席;國家新藥研究和開發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新藥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新醫藥博士聯誼會理事長。...
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副校長、應激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頭頂15個頭銜的韓家淮,每天都很忙。雖然忙,但有些事他一直在堅持——小到陪學生吃飯、和學生談論人生。盡管身兼數職,他最...
在第二屆官洲國際生物論壇于廣州國際生物島拉開序幕之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原校長裴鋼就提前入住到了生物島。 作為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的理事長,裴鋼希望在五年到十年內,將廣東省實驗室打造成...
柯偉,1932年12月生,原籍浙江黃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學術咨詢評議委員會主任。...
爆發式增長的組學和大數據研究是否會顛覆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模式?如何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龐大豐富的遺傳資源?飛速發展的測序行業,未來和機遇又在何方?“科研圈”對生物信息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2018年11月30日至2018年12月1日,由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ino-American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以下簡稱“SAPA”)中...
康樂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美國昆蟲學會會士,著名的生態學家和昆蟲學家,是國際生態基因學研究的領銜科學家。目前康院士還擔任著河北大學校長、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院院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