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創新的主體,實驗室則是創新的源頭,是競爭的主戰場、橋頭堡,在國際交流中的平臺、紐帶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實驗室亦是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創設問題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培育創新創業精神的重要平臺,是交...
陳曉亞,植物生理學家; 1982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生物學系,1985年在英國雷丁大學獲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從植物化學分類到研究植物次生代謝,與植物相伴,科研給予他無窮的樂趣。...
為什么要做科學家?項目成功了科學家怎么慶祝?有機化學會引領下一代工業革命嗎?AI和有機化學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以“改變世界的合成科學”為題的第44期理解未來講座把6位優秀科學家聚在一起,讓他們給大家講...
Floyd Romesberg教授的成長背景和科學道路,使我們明白跨界科研的創造性優勢。他師從無機化學大師David Collum。有趣的是,他帶著研究鋰電池、金屬鋰化學的學術經歷,進入了生物領域,用...
進入四月,杭州開往紹興市新昌縣的高速公路兩旁,處處春光爛漫。這沿途的風景,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陳志榮教授已經看了27年。當年,他還是浙大化工系一名留校任教不久的青年教師,一有空就跑到汽車南站...
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工作于3月31日結束。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1位。今天,中國工程院官網公布了候選人名單,其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46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
這是一位清矍儒雅的耄耋老人,今年88歲的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對化學世界的漫長探索,不斷地攀登分子篩與多孔材料領域的高峰,將我國無機合成化學推向國際前列。這位老人,就是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
曹曉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植物表觀遺傳調控及發育可塑性機理研究。曹曉風院士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有突出貢獻。她與所帶領的團隊累計發表...
戚正武,生于浙江寧波,畢業于同濟大學,生物化學家,中科院院士。他是《血栓研究》雜志的編委,多年來對酶、蛋白酶抑制劑、活性多肽進行了軟深入的研究,舒緩激肽增強因子結構與功能的研究,曾在國際激肽會議上獲優...
AACR 2019年會上,聽了UCLA的有機化學家Michael E. Jung教授的獲獎演說《Drug Discovery in Academia: Cancer Research》。他獲得獎項是A...
近日,為了紀念《自然 ? 化學》雜志(Nature Chemistry)創刊十周年,編委們以“化學求索之路”(Charting a course for chemistry)為題發表了紀念創刊十周年的...
為紀念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北京科學中心舉辦了“元素有序,萬物無窮”科學咖啡館活動,講述了元素與周期律不為人知的故事。...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于2004年成功地從石墨中剝離出石墨烯,并表征了它的性質,兩人也因“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在中國要想發家致富,干哪一行好?經商、金融或者IT?少有人會說,搞科研也能賺大錢。2017年3月,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研究團隊的無氟氯聚氨酯發泡劑專利,以5億人民幣的價格授權給了一家國內企業,創了記...
扎根青藏高原38年,印象初提出高原缺翅型蝗蟲等新見解,建立了中國蝗總科新分類系統——印象初分類系統,使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居世界先進水平。三次與死神擦肩,印象初的科研從未止步。...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我是1964 年從復旦大學放射化學專業畢業進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作為一個化學人員近五十年來一直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接觸到所內外無數物理學家,從物理學家身上學到了不...
鄭裕國,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3年畢業于浙江工業大學前身浙江工學院,獲學士學位,畢業后留校工作并取得浙江工業大學碩士、博士學位。先后獲浙江省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
蘭州大學不僅為國內化學學科發展培育了眾多奠基人、開拓者,更向全世界輸出了大批優秀化學人才。蘭大化學學子以過硬的實驗技能、扎實的學科知識和吃苦耐勞的樸實作風廣受贊譽。今天,我們通過2018年刊發在《讀者...
2019年3月15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召開教職工大會,任命詹啟敏院士為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兼),吳云東院士由于任期已滿和年齡原因,不再擔任深研院院長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