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曹曉風院士: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

來源: 投必得學術   趙建國   2019-05-06
導讀:曹曉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植物表觀遺傳調控及發育可塑性機理研究。曹曉風院士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有突出貢獻。她與所帶領的團隊累計發表同行審議的SCI論文100多篇,其中以通訊或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 、Current Biology、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 和Plant Cell 等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50余篇。

33.png

曹曉風,植物表觀遺傳學家,1965年5月生,北京人。198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91年獲中國農業大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北京大學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在組蛋白甲基化研究方面,曹曉風發現植物中首個H3K27去甲基化酶REF6,并提出REF6與LHP1共進化的理論;揭示組蛋白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調控基因表達和維持轉座子活性的分子機制,首次在基因組水平上證實轉座子具有調控功能;系統研究了擬南芥中蛋白質精氨酸甲基轉移酶的活性和調控開花的遺傳學途徑,發現AtPRMT5和AtPRMT3基因突變分別導致全基因組mRNA前體剪切和rRNA加工異常,揭示了蛋白質精氨酸甲基化通過轉錄后水平調控基因表達的新機理;在水稻小RNA研究方面,鑒定了水稻小RNA產生的關鍵因子及遺傳途徑,揭示不同小RNA對水稻重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image.png

做學問“快、錯”不如“慢

曹曉風在“中英女性科學家論壇”中接受記者采訪時曾提出:做學問“既快又好”當然好,如果“快、錯”,那不如慢。評價文章好壞不一定只看文章的影響因子,重要的是解決了什么科學問題,有什么新發現,和高影響因子相比,有新發現對她來說更重要。

曹曉風的嚴謹甚至讓日本教授都盛贊:她文章里的數據是那樣的精確,我們總能很容易地重復她發表的結果。她說自己是屬于慢工出細活的人,希望所做的工作被領域的專家認可,而不是曇花一現。她經常叮囑學生,對于準備發表的實驗數據一定要反復驗證,確保數據的真實可靠。

image.png

次選擇

大學期間,曹曉風的專業偏向動物學,本科期間植物學的教學僅有4小時,且畢業后參加工作作為國家干部月收入達300余元,而繼續攻讀研究生每月僅有58元補助,曹曉風本科畢業時面臨了自己的第一次重大選擇。想把事業與興趣相統一的她最終放棄了并不喜歡的動物學方向,前往閆隆飛先生的實驗室從事分子生物學方向的研究,“一定要做自己喜歡與擅長的事情,至少避免不擅長的事。”

為了事業與家庭的平衡,放棄在英國頂尖生物學實驗室John Innes Centre深造并前往美國與丈夫團聚是曹曉風的第二次重大選擇。她認為夫妻雙方學會讓步才能讓家庭和諧美滿,有舍才有得。

image.png

曹曉風的第三次重大選擇是改變原先學術方向:在華盛頓州立大學生化研究所做博士后期間,盡管科研順利并與導師私交很好,但因導師對學生提出的建議習慣性持反對態度,她前往了時任助理教授、現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Steve Jacobsen的實驗室做助理研究員。在陳舊得墻皮掉渣的大樓內開展當時很是新穎的表觀遺傳學研究,良好的科研氛圍讓她在4年時間里在Science、Nature、PNAS等頂級期刊上發表了數篇高水平論文。

美國人對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漠不關心,而“9.11事件”發生時,實驗室最懶散的美國同事都排隊4小時去獻血,這讓曹曉風突然明白“科學沒有國家,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愛國絕不能停留在嘴巴上”。于是她做出第四次重大選擇,放棄了在美國一帆風順并前景光明的事業,全職回國在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臨時騰出來的玉米儲藏室開展科研工作。盡管起步艱難,不想受Steve Jacobsen研究的影響,她毅然放棄了自己擅長的DNA甲基化研究,結合國內情況,以擬蘭芥與水稻為材料研究植物組蛋白甲基化和小分子RNA等調控機理,相繼在國際主流期刊上發表了高水平論文。

image.png

三次機遇

中學時代是曹曉風的第一次機遇,北大附中的培養讓她個性鮮明、充滿自信、敢于負責,并成為了具有思想力、領導力、創新力的公民。

回國開展植物科學領域的研究是她的第二次機遇,美國將生物領域的科研經費大多投入到了人類健康研究上,而中國正值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時期,申請到“百人計劃”的她得到了200萬元的啟動經費。

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的新時代是曹曉風的第三個機遇,她將個人方向與國家需求結合,在黑龍江冷害地區開展水稻耐低溫的遺傳及表觀遺傳調控研究,為農業研究和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個人貢獻。

她更是強調,科學研究要專心致志、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同時要做好長期面對困難、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 投必得學術(ID:topeditUS),曹曉風院士: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https://mp.weixin.qq.com/s/uwm81-UBHWCV4cT9AsoH5w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