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有一顆赤子心 銘記一生家國情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這是毛澤東1957年在莫斯科大學接見留學蘇聯學生和實習生代表時的著名講話。
吳養潔先生就是這些留蘇學生中的一員,作為現場的見證者和聆聽者,吳養潔院士回憶說:“我不僅感到自豪和驕傲,還有一種特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讓我終生難忘,永遠激勵和鞭策著我,一定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貢獻。”
正是這種家國情懷,激勵著吳養潔先生為國家科教事業奉獻一生,這種家國情懷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來自他年少的成長經歷。
1928年,吳養潔先生出生于山東濟南。6歲喪父,他跟隨母親在煙臺恤養院里長大,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品格。
1944年秋,吳養潔先生輾轉到河南淅川上集的國立一中讀書,這是抗戰時期內地最好的中學之一。
1945年春,日寇進逼豫西,吳養潔先生隨校徒步翻越秦嶺到達陜南城固。當時祖國正處于抗戰時期,人民生活困苦,“雖然生活十分簡樸,學生宿舍里是兩層的通鋪,每天早晨同學們大都到漢江邊洗漱,但所受到的教育卻很充實。”吳養潔先生回憶道。
1945年,最終日寇投降,全國人民歡慶勝利,吳養潔先生參加了學生游行慶祝活動。高中畢業后,吳養潔先生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后留校任助教。新中國成立后,一萬多名留學生被送到蘇聯260多所高校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和管理經驗。吳養潔先生作為其中一員,
1954年赴蘇聯莫斯科大學化學系學習。“衣物從里到外、從頭到腳一應俱全,凝聚了全國人民對我們深深的愛。”吳養潔先生回憶說,他和同學們如饑似渴地學習,甚至難得的莫斯科大劇院招待戲票都沒能打動他們。
吳養潔先生學成歸國后,進入鄭州大學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投入到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事業中。吳養潔先生談到:“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全是黨和人民的培養,黨不僅給了我生活上的物質幫助,還給了寶貴的接受教育的機會,我比別人更能理解‘國家’這兩個字的分量。”
埋頭耕耘匠人心 醉心科研碩果結
1958年,畢業后的吳養潔先生受邀來到鄭州大學工作。當時的鄭州大學剛剛建校兩年,工作條件比較艱苦,吳養潔先生是一個埋頭干活的人,馬上就投入到緊張的教學、科研和實驗室建設工作中。作為一名學者,他對科研濃厚的興趣一直是驅使他前進的動力,他工作起來總是全神貫注,旁若無人,實驗室就成了他的家。
1972年,吳養潔先生了解到國務院農藥調查組下達了一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便馬上全力投入到這個科技攻關項目中。為了加快科研工作進度,他攜友拜訪名師,與同事北上大連、沈陽、撫順和鶴崗多地的農藥廠開展調研,經過1400天的小試和中試,終于用萘氯化水解法成功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殘留農用殺蟲劑“西維因”的中間體“甲萘酚”,為化學界提供了一條甲萘酚新的工業合成路線。
吳養潔院士所獲得的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吳養潔先生作為該項目負責人出席全國科學大會,并榮獲“在全國科技工作者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這次全國科學大會首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之后,吳養潔先生在大環化學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冠醚合成新方法”研究成果獲1984年國家發明獎三等獎;“環金屬化反應與分子內配位”研究成果獲得2002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其研究證明“在有些有機化合物中存在分子內、分子間弱相互作用”,闡明作用規律,豐富了近代化學鍵理論………這些成就不僅有巨大的理論價值,還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為物理有機化學和金屬有機化學發展和突破作出重大貢獻。
從出國留學到歸國任教,他在中原大地上默默耕耘了一個甲子的時間。60多年來,吳養潔先生一直工作在鄭州大學化學系教學、科研第一線,先后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被國家教委、國家科委聯合授予“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91年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199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
幾度春風化綢繆 桃李不言自成蹊
說起教學,吳養潔先生總忘不了他的老師們。中學時,他的老師大都出自北師大、北大、燕京等著名高校,學術精湛;在北大進修時聆聽了邢其毅、黃子卿老師的授課,“條例清晰,深人淺出,得到了一生難忘的學術享受。”在莫斯科大學,他又得到了學術名家們的親自指導,“啟發了我終生為科學事業奮斗的理念和頑強的意志。”1958年來到鄭州大學后,吳養潔先生親身感受到唐敖慶、唐有祺等老師的記掛、鼓勵和指導。
“我永遠忘記不了我的老師們對我的言傳身教,我把他們的優秀品德傳承給我的學生,并要求他們治學嚴謹、一絲不茍。”吳養潔先生回憶道。
從教60余年,吳養潔先生已經指導過六、七十位研究生,這種“師承”精神也被他的學生所繼承:通過雙百計劃和千人計劃的安浩云教授,大年三十晚上還在實驗室一邊做實驗,一邊聽廣播英語;他的第一位畢業博士研究生、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的丁奎嶺院士是一位有困難就上,有榮譽就讓的優秀共產黨員;指導的博士生、現任河南工程技術學院院長的盧奎教授,不僅自己學習刻苦,而且善于團結幫助同學......“一個人的道德情操是無形的,卻在無時無刻地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相長,我既教學生,又從學生那里學到很多優秀品質。”吳養潔先生說到。
吳養潔先生常用自身行為影響周圍的學生,把他們遇到的問題放在心上,甚至食不甘味、夜不成眠。2006年,化學系一名學生患乙肝住院治療,吳養潔先生到醫院看望,還送給那位學生500元;同年9月,化學系有53名新生因家庭困難交不起學費,他就發起“教師向貧困學生獻愛心”的捐款活動,帶頭捐款1000元……這位學生眼中的吳老師,從沒拎過皮包,也沒買過名牌衣服,上下班騎自行車,戴的老花鏡是老樣式的。學生張金莉說:“吳老師對我們學生很舍得花錢,自己卻很節儉,他不但教給我們學問,還教我們如何做人。”
吳養潔先生還嚴格要求學生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和實驗工作,重視學生的實驗報告與論文的寫作,要做到一絲不茍,對一個錯誤的、不適當的標點符號也不放過。學生們認為“他要求之嚴格,到了近乎挑剔的地步。”作為一名教師,吳養潔先生對教學也不含糊。他先后講授過理論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化學文獻等課程,認為“要教好書,教師首先要吃透講授的內容。”雖然有的課程他已講授多遍,但每次講課前,他必重新備課,增添新的內容,力圖用最簡潔的語言,把問題講清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198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吳養潔先生為博士生導師,在吳養潔的主持下,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1993年被批準設立博士點,1995年被批準設立博士后流動站。迄今,他已指導畢業博士研究生24名,碩士研究生65名和博士后出站人員5名。
學生們的成就成為吳養潔先生“最大的欣慰”。他指導的學生迄今已有1人成為中科院院士,2人進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人被聘為日本文部省“優秀中心”研究員,多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和河南省“百人計劃”專家。
緣定鄭大共發展 建功河南做貢獻
吳養潔先生說,“1958年,我來鄭大時還是一個年輕人,但轉眼間現在就成了一名老人,但我從沒覺得自己是老人。”
入職鄭州大學以后,吳養潔先生一邊忙教學,一邊著手新建化學實驗室。在留學期間,他把莫斯科大學有機化學實驗室的設計、裝備,甚至連實驗臺的長短、高低、結構、布局都一一記錄了下來,這些詳細的資料都在建立實驗室時派上了大用場。隨后,他很快建立起鄭州大學放射化學實驗室,這一實驗室在較長的時間里成為鄭州大學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
吳養潔先生高度重視對外交流,多次到莫斯科大學有機化學教研室、俄羅斯科學院元素所、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艾奧瓦州立大學、詹姆斯麥迪遜大學等五所大學、哈薩克斯坦與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哈佛大學化學生物系、日本札幌大學、日本理化研究所、美國化學會216屆年會(波士頓)進行訪問或學術報告。在他走向世界的同時,也為鄭州大學創建全國一流大學打開了一扇門。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1996年吳養潔先生主持建立了河南省高等學校應用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2003年他建立了河南省化學生物與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
吳養潔作為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有了經費首先考慮的是購置公用的儀器和其他同志必要的儀器。他對回國參加工作的同志很熱情,幫助他們準備好實驗室、辦公室,使之一來到系里就能順利地開展工作。他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科研啟動費,給剛從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及中國香港等地回來的年輕教師購置了許多精密貴重儀器,很快建成了先端納米材料研究室、有機磷光材料實驗室、毛細管電泳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吳養潔院士科研成果豐碩,學術造詣深厚,為鄭州大學化學學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17年9月,鄭州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序列,化學等三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序列。2018年1月,吳養潔院士90華誕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大學舉行,會上,吳養潔院士傾情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學術經歷,感恩在求學過程中老師們的關心和愛護,并希望同學們能夠珍惜寶貴的學習時間,努力學習。
2003年,吳養潔先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河南省高校培養的第一位本土院士。他說:“榮譽和成績歸功于黨和人民的培養及各級領導和同志們的關心、支持以及化學系全體師生的努力。成績屬于過去,我將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珍惜時間,在科學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新的成績,努力為河南的科技發展、經濟建設作出貢獻,為建設全國一流的鄭州大學加倍努力。”
如今,已經90多歲高齡的吳養潔院士依然鍥而不舍、孜孜追求,一如既往地為他熱愛的事業奮斗著。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鄭州大學(ID:zzuweixin),91歲仍然每天去實驗室,他是可親可敬的吳養潔院士 | 鄭大故事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