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院士在整理資料 張勇攝/光明圖片
走在云南昆明的街上,身材瘦小、衣著樸素的云南大學教授陳景,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回到實驗室,陳景就是一生為國為民、不斷攀越科學險峰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已經84歲的陳景始終奔跑在科研戰場,攻堅克難,為國分憂,為民造福。
春節前夕,帶著新春祝福,記者來到陳景家中。老人笑容慈祥,講述往事,話語平和,而記者聽著,卻是驚心動魄、蕩氣回腸。拯救陽宗海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6月,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陽宗海突然遭受毀滅性的砷污染,水質從Ⅱ類水下降到劣Ⅴ類水,喪失飲用、灌溉功能,湖泊瀕臨死亡。云南省向全球進行陽宗海水體減污除砷項目公開招標,從國內外49家應標單位中評出5家。當時有人認為,陽宗海面積31平方公里、蓄水量6億立方米,治理砷污染至少需要3至5年,經費為40億元至70億元。因無可行方案,應標單位紛紛退出,陽宗海治理陷入困境。
危難時刻,陳景挺身而出,率領研究生僅用3個多月時間就發明了除砷效率高、操作簡便、成本低廉、生態安全的沉淀吸附法。2009年,在陽宗海使用該技術后,全湖砷濃度大幅度下降,兩年治理成功,湖水恢復到Ⅱ至Ⅲ類水質,而實際費用僅2900萬元。經過6年觀察,陽宗海水質一直穩定,除砷新技術和工程應用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8年獲得云南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在陳景身旁,堆著成沓的論文資料,資料上有許多批注和紅線。“這些都是水污染治理的資料,已看了200多篇,近10年我主要研究水污染治理,從冶金領域轉到環保領域,就像以前我從化學領域轉到冶金領域。”
陳景研究方向的每次改變,大都是為了完成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20世紀70年代末,甘肅金昌是我國最大的鉑族金屬生產基地,陳景所在的昆明貴金屬研究所承擔了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從二次銅鎳合金提取貴金屬新工藝,陳景是精煉工段的技術帶頭人。1980年年底出現了嚴重的技術難題,重擔壓在陳景身上。他放棄回云南過春節的機會,冒著嚴寒,經過20天的日夜奮戰,終于攻克難關打通了工藝流程。
最終,該工藝項目于1983年獲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科技成果一等獎,陳景排名第一。此后他被授予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5年該項目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已是耄耋之年,陳景仍在竭力齊家報國,每天在家照顧重病臥床10年的老伴,堅持閱讀大量科研資料,每周還堅持去云南大學實驗室指導團隊的研究實驗。陳景對當前科研體制有許多思考,他說:“對基礎性研究人才要給予更寬松的工作環境,要讓他們安下心、鉆進去、樂在其中,才能在基礎性研究領域有突破。對于應用科學研究,要以最終產業化結果來檢驗研究成果。”
參考資料
[1] 光明日報,一生攀越科學險峰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