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允怡,肝膽胰外科學家。1947年6月22日生于香港,原籍廣東南海。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肝移植中心和肝癌診療研究組。很早開展活體肝移植手術,是香港和東南亞地區肝移植的創始人之一。
個人履歷
1972年畢業于香港大學
1995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學位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教授
國際肝膽胰協會主席
兼任香港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榮譽顧問
公開發表論文在國際文獻310余篇,
我國文獻35篇,參加著書36部,
專題研究3篇,回顧、論文等49篇,會議征文240余篇。
受邀在國際團體及醫學會議發表演說150余次。
個人成就
01 首先提出以“肝段為本”的肝切除方法
即根據血液供應和膽管引流特征提出肝背扇區分為解剖亞區的概念,對肝癌和肝門膽管癌根治切除和劈裂性肝移植均有實際的臨床指導意義。
02 統一了肝臟解剖和肝切除手術的規劃名稱
對肝臟內部的解剖,劉允怡一直都很有興趣,主要原因是在國際上肝臟內部解剖有三大主流派別:第一派別是國際著名的法國醫師Couinaud,他把肝臟跟據肝靜脈和門靜脈而分割,這一派在歐洲非常流行。第二派別以美國醫師Healey和Schroy為首,分割肝臟是根據肝動脈和肝管分支,與Couinaud有差別,這一派主要在北美流行。第三派是以日本人Takasaki為首,根據肝臟肝蒂三聯分支把肝臟分為三個部分,這一派只流行在日本。劉允怡介紹說,這三派把肝臟內部分為不同的部分已在國際上引起混亂,更糟糕的是他們用同一個詞語來形容不同的部分,例如肝段。
因此,肝臟解剖的名詞在國際上變得十分混亂。
國際肝-胰-膽學會1998年12月在瑞士伯爾尼召開會議,決定設立由國際專家組成的命名委員會,來解決肝臟解剖和手術命名問題中存在的問題。劉允怡教授被選為其中委員之一,經過18個月的勞力工作,委員會提交了一份術語命名方法,經國際肝-胰-膽學會于2000年5月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舉行的世界大會認可,劉允怡還當選為國際肝-胰-膽學會候任主席。在2002年正式成為學會主席時,這套現今被稱為“布里斯班2000肝臟解剖和肝臟切除命名方法”,己刊登在世界知名的學術雜志上,并廣泛受到引用。
“我在幫助國際上統一解剖和手術名稱后,也決定在國內用類似的方法解決這問題。因此,我在征求一些肝臟外科資深的醫師的意見后,成立了一個中國最著名的肝臟外科專家小組來進行此事。”
劉允怡說,該專家小組共20多人,在進行了幾輪的咨詢工作后,專家小組達成共識,把“布里斯班2000肝臟解剖和肝臟切除命名方法”翻譯成為中文,題名為“肝臟解剖和肝臟手術切除術統一名稱”,這一套命名方法也漸受到國內肝臟外科醫師認同和接受。
他說,“在對肝臟外科產生興趣的初期,閱讀有關肝臟外科的書本和文獻時,也發現有關的醫學名稱十分混亂,這也煩擾了我很久,最后我決定要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從解剖學開始,因為解剖學是外科學的基礎。”因此,他讀了不少這方面的文件,有疑難時,就走到解剖學的實驗室作肝臟內部的解剖。
由于他不懂法文和日文,不能看懂Couinaud的法文文獻和Takasaki的日文文獻。后來,經朋友幫忙把這些書翻譯成英文版,經過長時間的鉆研后他開始明白了肝臟解剖混亂的原因,主要來自不同作者使用相同的名詞來命名不同的肝內結構。為了統一肝臟醫學的中英文名詞,他花了二年多時間,與中國的肝臟專家共同研究和交流,由他統籌完成了這一工作。中國工程院湯釗猷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吳孟超院士對這項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03 率先應用釔90微粒為晚期肝癌治療
在適當選擇和計劃內放射劑量的情況下,釔90微球可以達到療效高而副作用少的治療目的。已發表的醫學研究顯示釔90微球可有效作為姑息性治療T晚期肝癌,亦可作為肝移植前的肝癌過渡治療,延長患者等候肝源的時間。
釔90微球能把不能切除的肝癌降期到可切除,亦可把不能進行肝移植的肝癌變成為可以肝移植。使用釔90微球作為內放射肝段/肝葉切除的新方法的療效非常理想。部分肝切除后肝癌復發的患者,釔90微球亦有理想的療效。
個人情結
01 不忘反哺故土
那是9年前的一個夏天,廣東省佛山市醫學會外科分會學術研討會在該市三水區人民醫院舉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會議邀請到劉允怡院士介紹最新肝硬化手術治療方法、肝段法切除肝技術。一個市級的學術會議能邀請到院士來傳經送寶,不說是破天荒,至少是不多見的。如果進一步追尋個中因由,答案自然就明朗了,因為劉允怡的故鄉恰是佛山南海,這次到三水布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02 不忘師傅恩情
縱觀劉允怡的學術道路,有三個關鍵點:第一是當上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第二是擔任國際肝膽胰協會主席,第三是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后,劉允怡曾對香港媒體表示,是三位恩師的教誨,在他人生的不同階段產生了積極正面的影響,至今難忘。
第一個恩師是黃樹航教授,黃樹航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泌尿外科醫生,在黃老師的影響下,劉允怡對外科萌發了濃厚的興趣;第二個恩師是李國章教授,劉允怡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是全香港公立醫院中僅有的6名顧問醫生之一,可謂“金貴”得很,但是其一心想從事學術科研和教學,于是專職到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而當時李國章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李國章惜才愛才,劉允怡報到不到一周,李國章便聘其為高級講師。
劉允怡的第三個恩師是有著“中國外科學之父”美譽的裘法祖。裘法祖一生榮譽等身,劉允怡在改革開放初期就與其結識,在后來的交往中對裘法祖執弟子禮,師徒友誼逐漸加深。“他對新事物充滿童真般的好奇,就像小童初接觸新事物一般,眼晴發亮。”劉允怡說,裘老治學嚴謹、處事認真、嚴于律已。能得到裘法祖的賞識,能從裘法祖那里學到只鱗片爪,讓劉允怡感到很幸運。
03 不忘提攜晚輩
劉允怡向記者表示,我國肝臟外科水平并不比國際同行遜色,我們有很多成就還是國際領先的,而年輕的醫師是我國醫學的未來,他希望年輕醫師能發揚優良傳統、努力創新,因此每次學術演講結束他基本上都會闡述自己對優秀外科醫生的看法。“在學術會上,我也經常聽到有年輕的學者報告新的手術方式,這當然是值得鼓勵的,問題是,新的并不一定是進步的。”
劉允怡認為,外科醫生追求進步但不可刻意地標新立異,而評價新手術方法有效的標準是,新手術方法能否有效地解決舊手術方式不能解決的臨床問題,能否明顯地減輕患者痛苦和看病成本,否則,不宜提倡。
在國內幾本權威的外科學雜志上,劉允怡亦多次闡述其培養優秀外科醫生的方法和理念。“在我擔任國際肝膽胰協會主席期間,我和裘老商討怎樣把我國肝膽胰外科推向國際學術舞臺,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現在我國已有多名學者成為國際肝膽胰協會理事會的理事、學術組組員、亞太肝膽胰協會秘書長。”劉允怡曾坦言,因為裘法祖在同行面前的大力推薦,使他認識了內地一大批大牌專家,在多年來與內地同行的交流中,自己也逐漸變成老人,這使他又多了一份責任。
他曾多次呼吁:中國的醫生應躋身于國際舞臺,應培養出合格的、國際化的外科醫生。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激發熱情的動因。如果面對科學高峰,還能夠以一顆感恩之心對給予自己幫助的人或事,我想這樣的人不僅有胸懷,更是上升到了境界的層次。劉允怡院士除了推高學術高峰外,也許更重要的是,他還原了“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學術傳統。
參考資料
[1] 微信公眾號“深圳中睿杰康科技有限公司”(ID:gh_549d10180a0d),劉允怡——“引進來,走出去”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