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和,1937年9月8日出生于江蘇揚州,藥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余國琮,1922年生,廣東臺山人,中科院院士、化學工程專家、天津大學教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曾任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首任所長、精餾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名譽院長。...
戴著一條以化學元素裝飾的領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憑借“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周其林帶領團隊一舉獲得201...
任其龍 ,1959年1月生于浙江東陽,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化工分離技術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實踐,創建分子辨識分離工程平臺技術,實現生物基原料到高端化學品的高效...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四川大學化學學院王玉忠院士作為第一完成人喜摘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四川大學化學學院環保高分子實驗室趙海波副研...
諾丁漢大學網紅教授、英國皇家兩院院士馬丁?波利亞科夫爵士獲2019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月10日,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榮譽證書。...
在一年一度的國家科技獎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中,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最看重原創性和科學價值的獎項。因為標準高、評審嚴,這一獎項曾多次空缺。在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中,“高效手性...
為進一步促進生物醫學與材料科學的交叉融合,由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脊柱脊髓損傷再生修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聯合主辦的“化學材料與生物醫學前沿論壇”于日前圓滿落下帷幕。同濟大學副...
近日,2019年度山東大學“學術之星”評選結果揭曉。該獎項的設立旨在激勵學校研究生開展原創性和引領性科學研究,爭創國際一流的科研成果,進一步推動“學術興校”發展戰略和學校“雙一流”建設。其評選結果充分...
2019年12月23日-26日,俄羅斯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合物研究所Aziz Muzafarov院士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工業及高分子化學研究所朱曉敏博士受我院馮圣玉教授邀請,來我校進行學術交流并與山東大學、...
王國棟,出生于遼寧大連,畢業于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壓力加工專家,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長期從事鋼鐵材料軋制的理論、工藝等方面的研究,在板形理論和板形控制、熱軋...
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三層,由14間實驗室組成的清華大學免疫研究所成立尚只有5年。然而,就是在這小小的14間實驗室,孕育出眾多領先世界的免疫學研究成果。在這里,一個個科研難題被成功攻克,一批批醫學人才茁壯...
他長期以來致力于推動中國心血管病領域的創新,為我國乃至世界心血管診治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貢獻。近日,世界心血管創新大會上,他獲得心血管創新終身成就獎殊榮!想知道他對“創新”的詮釋嗎?來聽聽葛均波院士談...
從 1999 年開始,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都會選出一批 35 歲以下最具有創新性與影響力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他們是:發明家(Inventors)創業家(Entrepreneurs)...
近日,第三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發布,哈爾濱工業大學微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吳志光副教授因其在“面向體內靶向遞送的微...
八十年代,一位美國化學教授主動與復旦大學合作,為242名中國化學學子走向世界一流名校打開了大門。...
12月19日,第八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頒獎儀式舉行,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田禾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張琦同學榮獲本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
近日,世界著名的Thieme學術出版集團發布了最新的“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國際學術獎的獲獎名單,化學學院閩江學者特聘教授葉克印博士成功入選,成為2020年度...
傅恒志,男,1929年8月24日出生,漢族。材料及冶金專家。河南省開封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及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高校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