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其龍是“土生土長”的浙大人。
熱愛長跑的他,學生時代曾是浙江大學的“長跑冠軍”,長跑培養了他扎實進取的性格。
潛心化工學科、肩負期盼的他,還是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走出的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直面“卡脖子”難題,他勇往直前。
振興浙大化工,我們這代人有責任
1978年,高考化學成績優異的任其龍考入浙大化學工程系。一段長達四十余載未曾間斷且將繼續的“求是”情緣,由此開啟。
在玉泉校區、老和山下,任其龍度過了大學時光,先后獲得了浙大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我的導師是浙江大學教授吳平。他對學生好、做科研細致,喜歡做一些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他常教導我們做課題要扎扎實實。”任其龍認為,一代代師生傳承,是會有痕跡留下來的。
學生時代,拿過多年學校運動會“長跑冠軍”的任其龍,是不折不扣的“運動達人”。為了參加接下來的4×400米比賽,他曾在1萬米長跑最后兩圈體力有所保留的情況下,跑出35分多鐘的好成績。任其龍笑著說:“搞體育的人不服輸,毅力肯定沒問題,而且很有團隊精神。”
如今,40多年過去,昔日青澀的學子成長為浙大化工學院培養出的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談及當選院士的心情,“責任”一詞在任其龍的話語中反復出現。“能有幸當選院士,我確實很高興,但體會更多的是責任感和使命感。”他說,“化工學院的前身是創立于1927年的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它是我國第一個化工系。發揚求是精神和老化工優良傳統,振興浙大化工,使其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這代人有責任,要爭口氣。”
國家需要就是科研的意義
“工科科研不能光自己悶著頭干,要處理好校內、校外關系,要與國家、社會需求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既把國家和社會的需求解決了,也能反過來推動基礎理論研究向前邁進。”任其龍說。
如何攻克化學工程領域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助推國家產業轉型升級?任其龍及其團隊孜孜以求。
在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任其龍領銜的“天然活性同系物的分子辨識分離新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該研究瞄準的靶心是我國新藥創制與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
長期以來,我國用于醫藥創制的關鍵技術——天然活性物質分離制造技術的水平與國外相差巨大,受到嚴重的專利與技術封鎖,高純活性單體90%以上依賴進口,高端產品市場份額僅占全球3%。“制藥原料被國外壟斷,賣與不賣、賣什么價全憑他們說了算,卡你的脖子,這怎么行?”任其龍感嘆道。
為了突破技術封鎖,任其龍帶領團隊“輪班倒”進行科研攻關,解決了分子選擇性低、分子辨識分離差、分子易乳化、容量小等一系列問題,建立了天然活性同系物分子辨識分離新方法與技術平臺,并成功投入產業化應用。經過十余年產學研結合攻堅克難,從此我國天然活性同系物高純單體制造在世界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
類似的項目其實還有許多。長期從事化工分離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實踐、創建分子辨識分離工程平臺技術、實現生物基原料到高端化學品的高效制造,任其龍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為我國化工、制藥等行業的綠色生態轉型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緊扣國家、社會的需要,是我們的責任。”在任其龍看來,中國是一個化工大國,化工領域還有很多“卡脖子”問題等待著科學家去突破,而直面它們便是科研的意義所在。
老中青結合,重視“傳幫帶”
除了做好學術科研,加強人才引育、團隊建設、學生培養等,也是任其龍時刻掛在心上的問題。
“就工科而言,做好團隊建設尤為重要,要老中青結合,重視‘傳幫帶’,不然年輕人無法獲得充分成長,工程也沒法做好。”在2009至2017年任浙大化工學院院長的8年間,任其龍盡心盡力發展學科,優化人才生態。而今,化工學院當時引進的年輕一代逐漸成為活力四射的創新生力軍。
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任其龍前行的腳步未曾有片刻停歇。他總是嚴格要求學生,強調做學術不能“忽悠”、馬虎,鼓勵學生要有品格、有實力。自認為是“嚴師”的任其龍,在學生眼中,卻是一位“看上去有點威嚴,實際接觸起來很親切的老師”。
“我做本科畢業設計時就在任老師的課題組里。任老師工作繁忙,卻總會抽出時間與我們討論,指導方向。論文成稿后,任老師也細致地給我提了很多修改意見。”目前已經是浙大化工學院制藥工程專業研三學生的鄭芳說,“畢業設計期間,我不小心摔傷了腿,任老師一直很關心我的傷情和恢復情況,讓我覺得很暖。他把學生的事牢牢記掛在心上,我很慶幸能跟著他繼續學習。”
科研人的前行路沒有終點。如今,任其龍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廣的化工領域,他將繼續在化工分離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實踐中扎實前行,為突破我國醫藥化工、輕工食品、資源利用等領域的發展瓶頸挑燈探路。
參考資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