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CO2排放和對有限化石資源的依賴,維持大氣中CO2的平衡,尋找可持續的生產燃料和化學品的替代方法是一項重大的挑戰。一項倍受關注的策略是以捕獲的CO2為碳源可持續地合成生物燃料和化學品。...
6月20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首屆“致遠”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化學化工學院分論壇即2020青年學者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論壇開幕。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化學化工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涂...
近日,復旦大學化學系張凡教授研究團隊(http://nanobiolab.fudan.edu.cn/)以2-苯基吲哚等為原料,通過兩步反應可高產率(90%)合成最大吸收和發射波長均大于1000 nm的...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段春迎教授團隊基于前期工作基礎,在限域超分子擬酶催化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乳酸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平臺分子,廣泛應用于食品、化妝品、藥物、聚合物等多個領域,尤其是可用作制備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預計2022年其全球需求量高達4 × 105噸。...
2020年6月22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聶廣軍研究員、吳雁研究員和趙宇亮院士團隊合作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雜志上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通過智能納米藥物負載促凝因子和...
近日,南京大學劉力哲、吳興龍研究團隊與河海大學周鋼副教授合作,在二維材料電催化固氮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提出利用雙金屬有序原子雜化策略在Re2MnS6超薄納米片中調控N2的反應路徑提高固氮效率,最...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劉波課題組發展了一種由胍離子和硼酸鹽離子構建的離子型氫鍵有機骨架(HOF)材料,在常溫常壓下實現主體結構的解離和重構,同時伴隨著客體分子的釋放和可逆吸附。相關研...
含氟有機化合物在農藥、醫藥以及材料領域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盡管在過去的幾十年年里三氟甲基化反應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現有的氟化試劑仍然存在合成步驟復雜、獲取不便、原料昂貴、難以保存和大規模使用受限等...
由于苯炔是高反應活性和非極性的中間體,基于苯炔中間體的不對稱催化是挑戰性難題。近日,清華大學羅三中教授課題組在Angew發表論文,報道了一種電化學氧化生成苯炔和環己炔中間體的方法,并成功與手性伯胺催化...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燕山大學亞穩材料制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教授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郭林教授團隊等單位合作,成功截獲多種金剛石多型體,并制備出了韌...
6月3日,Nature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并被選為當期封面。...
6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江蘇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劉建全博士與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有機化學系Markus D. K?rk?s博士合作撰寫的題為“Closing the ...
CH4-CO2重整過程在轉化利用CH4的同時可以大量利用CO2, 從而成為一項“綠色”的化工技術而受到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 盡管如此, 該過程的熱力學特性決定了反應需要高溫, 而且其副反應容易產生積碳...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王偉毅副研究員在深海微生物天然產物化學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ytotoxicNitrogenated Azaphilones ...
碳碳鍵的構建是有機合成化學的核心。傳統的格氏反應、狄爾斯-阿爾德反應、魏悌息反應、羥醛縮合反應等的價值就在于其解決了碳碳鍵構建中的某一關鍵問題。近代有機合成的發展越來越多地依靠過渡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反...
由于H/D的同位素差別非常顯著,在分子中引入氘原子可以調節分子的化學性質,在藥物設計,分子影像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2017年,氘代丁苯那嗪獲得FDA批準上市,就是利用了氘代甲氧基在代謝中表現出的高穩...
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生物有機與功能材料團隊的曹德榕教授、唐浩教授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團隊合作,在利用AEE性質的共軛柱芳烴聚合物超分子網絡構建超高天線效應的人工光捕獲體系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
近期,溫州大學楊植教授課題組由血紅素作為諸多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受到啟發,結合仿生催化的設計理念,設計開發出了基于羧基功能化碳納米管固定的血紅素人工模擬酶,用于高效促進硫轉化,以提升電池性能。...
制作具有更大容量的硬盤需要突破原有磁性材料的超順磁瓶頸。單分子磁體由于在高密度信息儲存、量子計算機和自旋電子器件等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一直受到化學、物理及材料學家們的高度關注。但單分子磁體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