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室簡介
低碳催化與二氧化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英文縮寫LCCU)依托單位是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建單位是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長江大學,其前身是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于1991年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開始籌建,1995年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外開放。根據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求,實驗室面向國家可循環碳基資源與二氧化碳的戰略需求,調整優化科研布局、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2023年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長江大學組建低碳催化與二氧化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2025年1月科技部批準建設。
二、使命定位及目標
瞄準國家“雙碳”目標,面向國際科學前沿,以低碳催化和羰基化學為學科基礎,基于可再生能源利用構建低碳催化與二氧化碳利用創新研究體系;揭示復雜場景、多能耦合、極端環境下轉化機制,突破關鍵技術;打造國際領先的創新基地和人才高地,成為支撐國家“雙碳”目標戰略科技力量。
三、主要研究方向
低碳分子與二氧化碳轉化利用的催化基礎
二氧化碳多能耦合轉化與利用
極端環境下二氧化碳催化轉化
二氧化碳原位轉化與低碳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研究方向
四、實驗室主任
石峰,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8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化學系,2004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2005-2008年在德國萊布尼茲催化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從事綠色化學與催化、納米催化材料的制備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等工作。在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J. Catal., ACS Catal., Chem. Rev.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和接受研究論文100多篇,完成催化胺化英文專著一部(2008, Academic Press/Elsevier)和綠色催化的中文專著一部(2008,科學出版社),申請中國/美國發明專利多件。擔任中國化學會高級會員、甘肅省化學會理事、甘肅省化學會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等學術兼職。曾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甘肅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分別排名1、2)、全國優博論文、中科院優博論文等學術獎勵。入選愛思唯爾2020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五、學術委員會
主任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副主任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
李陽院士 |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 |
夏春谷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 |
委員 | 上海交通大學 | |
楊勇平院士 | 蘭州大學 | |
趙進才院士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
高雄厚院士 | 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 | |
謝在庫院士 |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 |
王為教授 | 蘭州大學 | |
王野教授 | 廈門大學 | |
王建國教授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
丑凌軍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 |
石峰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 |
鞏金龍教授 | 天津大學 | |
劉海超教授 | 北京大學 | |
江厚順教授 | 長江大學 | |
何良年教授 | 南開大學 | |
宗保寧教授級高工 | 中石化石油科學研究院 | |
郭新聞教授 | 大連理工大學 | |
魏偉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六、研究隊伍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1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人員占85%以上,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級領軍人才10余人,國家級青年人才10余人,中國科學院及省級人才50人。
七、重要研究進展
實驗室自1995年開放以來,先后承擔973、86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研究計劃、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及國際(地區)合作研究與交流項目、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中國科學院方向性項目、先導專項、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西部行動計劃”、“西部之光”、人才計劃、省部級項目以及與國內外大中企業的合作項目等各類任務,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代表性進展包括:
● 創新低碳分子轉化利用機理機制,支撐系列產業過程:
開發的原創丁烯氧化脫氫制丁二烯體系,助力我國打破國際封鎖,建立人工合成橡膠產業;突破異丁烷脫氫制異丁烯關鍵技術,支撐首套自有技術10萬噸級產業化過程;揭示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加氫催化材料真實反應條件下活性位點;創制了甲烷直接氧化制乙烯W-Mn/SiO2催化體系,被公認為是最具工業應用潛力的催化劑之一。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 創新二氧化碳活化理念,突破熱/多能耦合產業技術:
在國際上率先基于離子液體陰、陽離子和金屬中心的多位點協同,發展出二氧化碳制碳酸酯多功能催化體系,支撐10萬噸/年產業化過程,突破基于可再生能源的5000噸/年多能耦合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及電催化二氧化碳制合成氣百噸中試關鍵技術,為多能耦合的二氧化碳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相關成果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二等獎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技術發明二等獎。
● 突破二氧化碳轉化催化材料設計理念,實現可控制備:?
在國際上率先基于均多相融合理念,通過柔性有機大分子-金屬界面活性中心耦合調控實現了胺和二氧化碳還原甲酰化多相催化材料理性設計,創制出一系列基于金、銅、鈷等活性金屬的分子和納米催化體系,實現基于二氧化碳催化羰化合成氨基甲酸酯、烷基脲等高端化學品,在Science、Nature及子刊等發表系列研究論文。
● 創新二氧化碳驅油封存一體化方法與技術體系
發展出CCS-EOR協同技術研究方法,構建了系統的二氧化碳驅油與地質埋存潛力評價方法和理論技術體系,在勝利、新疆等多家油田廣泛應用,提升采收率10-15%;提出多尺度融合二氧化碳驅多相滲流機理,研發了多重介質-多組分-多相流數值模擬器,實現了二氧化碳提采機理模擬、擬合、優化的一體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等科技獎勵。
八、依托單位
1955年10月中國科學院為支持國家石油基地建設,開展有關石油開采及加工精煉的科學研究,將原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化學、分析化學、潤滑材料三個研究室遷至蘭州,成立“西北石油研究室”,經過多年發展于1962年6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蘭州化物所)。
蘭州化物所目前主要開展資源與能源、新材料、生態與健康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工作。戰略定位是“資源與能源化學和新材料西部創新研究基地”,力爭建成具有“一流成果、一流管理、一流環境、一流人才”,特色鮮明,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國內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國立研究機構。
建所以來,經過幾代科研工作者的艱苦努力、開拓創新,獲得科技獎勵260余項,其中國家級獎勵41項(含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56項、摩擦學領域國際最高獎1項,為國家經濟建設、科技事業發展,特別是我國石油化工及戰略高技術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在催化、潤滑和摩擦學理論以及分離分析科學與技術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創造性的貢獻。
蘭州化物所擁有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創新中心、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甘肅省重點實驗室,分別是:低碳催化與二氧化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潤滑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蘭州潤滑材料與技術創新中心,精細石油化工中間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天然藥物與化學測量研究中心(甘肅省天然藥物重點實驗室)、資源化學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甘肅省黏土礦物重點實驗室)。
近年來,研究所每年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超過10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及引用的論文數量名列國內科研機構前列;每年申報400余件的國內國際專利,2024年授權專利193件。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在中國科學院同類科研機構中排名前列。
目前,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近70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國際摩擦學金獎獲得者1人,何梁何利獎獲得者4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4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在職職工中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17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73人。
研究所建立了綠色化學化工技術、特種潤滑防護材料與工程技術、西部特色中藥藏藥、生態環境材料與工程等4個研究技術平臺。擁有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百余臺。擁有相關領域圖書50多萬冊,期刊1000多種。是甘肅省化學會、甘肅省材料學會、甘肅省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學會的掛靠單位;負責編輯出版《摩擦學學報》《分子催化》《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3種學術期刊。
參考資料:
http://www.osso.licp.cas.cn
http://www.licp.cas.cn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