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被稱為“萬能之土”“工業黃金”“新材料之母”,不僅是新材料制造的堅實基石,更是尖端國防科技研發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
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唐瑜教授將稀土視為一座充滿魅力的神奇寶庫。回憶起初遇稀土配合物的情景,她眼中閃耀著光芒。
從實驗室里第一簇粉色晶體的悄然生長,到推動稀土功能材料走向產業化,她在稀土配合物分子研究基礎上,聚焦稀土材料創制及功能調控,推動稀土資源的高值化應用研究中,找到了一生追求的科研方向,也找到了科研報國的創新之路。
這位扎根西北的女科學家用三十年時光,在稀土功能配合物及其材料領域做出了獨創性貢獻。2025年2月28日,她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一個女科學家的執著和夢想。
面向科技前沿:“創新之花”蓓蕾綻放
在化學化工學院的實驗室里,一簇粉色晶體在燈光下折射出柔和的光暈。三十二年前,正是這抹意外綻放的“粉色奇跡”,讓彼時還是本科生的唐瑜第一次觸摸到化學的浪漫。
“那天清晨推開實驗室的門,瓶底開出的晶體像花瓣一樣舒展,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科研的饋贈。”在外人眼里整日與瓶瓶罐罐為友的她,與化學、與稀土結下了不解之緣。
配位化學是在無機化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主要的研究對象為配位化合物。長期以來,配位化合物對于無機化學家都是一個挑戰,而激勵唐瑜接受挑戰的便是她口中的“興趣”。
對配位化學深感興趣的唐瑜在導師譚民裕教授和甘新民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系統學習稀土配位化學。這條科研之路,唐瑜堅定地走了許多年。
“當時也有出國深造的機會擺在眼前,但蘭大培養了我,這里需要深耕的人。”唐瑜坦言,留在蘭大,既有對化學的純粹熱愛,也有對西北土地的深情眷戀。在女博士為數不多的那個年代,唐瑜選擇讀完博士后于1999年留校任教,從事無機化學的教學以及稀土配位化學的研究工作。
“在當時,手機與網絡并不發達,查文獻要搬資料室的紙質影印版專著,晶體結構還要一筆一畫地用稱量紙手繪。”就是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唐瑜的時光幾乎全部奉獻給了實驗室。
蘭州大學城關校區化學樓是她科研幾十年如一日的“戰地”。“大多數時間里,唐老師可以說是每天回去最晚的一個人。”唐瑜的同事,蘭州大學無機化學博士生導師、教授鄔金才老師說道。
一路走來,唐瑜在自己深愛的稀土領域中不斷地學習、成長。作為配位化學與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長、學科帶頭人,她帶領團隊聚焦國家稀土重大戰略需求,針對如何實現稀土配合物功能材料的精準合成及在分子/原子水平精準調控功能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在Acc. Chem. Res.、Natl. Sci. Rev.、JACS等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參編《配位化學》《現代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修訂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基礎無機化學》等。作為支部書記、黨建帶頭人,獲批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并入選“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
“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面向’,結合國內資源優勢,我希望能踐行一名化學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國從稀土大國走向稀土強國。”2022年,由唐瑜牽頭申請的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稀土功能材料”獲批直接經費1000萬元,由她帶頭申請的蘭州大學“稀土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也獲批建設。
現在,唐瑜在配位化學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也讓稀土配位化學在西北這片土地上盛開出驚艷的花朵。
服務經濟發展:“使命之樹”根深葉茂
“既能上書架,又能上貨架”,是每位科研人的夢想,對唐瑜而言也不例外。對于長期扎根西北的她來說,如何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善用地域優勢和學科優勢,讓科技創新的種子在企業的沃土中茁壯成長,是她長久思考的問題。
“早在2019年12月,包鋼(集團)公司與蘭州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深化到實驗室、工廠、車間等。2022年,我們又與其下屬的北方稀土公司簽訂了全面合作的框架合作協議。”近年來,唐瑜及團隊在豐厚的基礎研究成果基礎上,與企業開展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稀土冶煉高鹽廢水處理”是唐瑜及其團隊與中國稀土公司合作的揭榜掛帥項目。他們創新性地將稀土配位化學基礎理論及太陽能技術應用于廢水處理過程,顯著降低了企業的廢水處理成本,為企業實現綠色、長效、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們能夠實實在在地解決稀土企業發展的困境。”唐瑜說道。
2024年,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金嶺南”)通過“發榜”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發出3項科技創新“揭榜掛帥”項目研發需求。“英雄帖”一經發出,受到了眾多國內頂級科研團隊的關注。最終,唐瑜帶領團隊成功中榜中金嶺南“揭榜掛帥”項目之一,與中金嶺南攜手,共同開展“稀土元素對合金內氧化(銀-錫氧化物Ag-SnO?)材料性能提升作用的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研究。
唐瑜以及學院部分老師長期研究如何用稀土摻雜解決合金的穩定性及性能的提升,正好契合了中金嶺南的發展所需。將現有產品質量提升、新材料衍生利用及危險廢物處置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工作,成為中金嶺南與蘭州大學深度合作的切入點。“我們可以將先進的研發技術、突破性技術在中金嶺南變成可量產、可推廣的生產線。”唐瑜解釋道。
不僅如此,唐瑜還表示團隊研究成果在助力中金嶺南實現綠色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將不斷在材料改性、提純和提取技術上突破,力求對國家戰略、行業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產生深遠影響。
在前期稀土配合物智能發光材料研究基礎上,唐瑜與包頭稀土研究院合作,開展了系列稀土高等級熒光防偽油墨的中試研究,可以實現在不同濃度激發波長和密鑰驅動下的熒光變色行為。“我們這個標簽防偽等級高,不僅能在光刺激下發光,在不同光作用時,還會呈現不同顏色的熒光。而且遇到外界刺激,熒光也會改變。這種特性使得標簽極難被破解和仿制。”這就使標簽具備了高端防偽的特性。目前,團隊正在探索其在高端消費品、鈔票與證件防護等場景的應用。
作為共同依托單位,唐瑜團隊與北方稀土聯合申報的“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于2022年獲批重組建設。
讓實驗“走”出實驗室、“躍”上生產線,催生了新質生產力,唐瑜及其團隊在為企業由量的提升向質的騰飛轉型升級不斷努力著。
堅持科研育人:“育才之根”深植沃土
科研工作繁重的唐瑜從來不會因此耽擱學生們的課程。在同學們看來,唐瑜不僅是敬業的老師、認真的科研者,更是益友般的存在。
“唐老師上課時很愛笑,語氣也很溫柔。”“作業批改得很仔細,還會統計共性問題課上講解。”“她還會給我們分享她自己的學習方法,幫助我們適應大學的節奏。”……化學化工學院的本科生,凡上過唐瑜的課,對她的評價總是難掩喜愛與欽佩。
在教學一線深耕26年的唐瑜始終相信: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催化。“《無機化學》是新生接觸專業的第一門專業課,既要傳道授業,又要點燃火種。我每一年堅持花很多時間備課,穿插一些前沿科研成果與文獻,這個對學生的培養非常重要。”唐瑜解釋道。
唐瑜清晰地記得,2014年,一位叫史安也的同學,在上完她的課后,給她寫了封信。“他告訴我,我在上課提到的原電池前沿研究內容啟發了他,激發了他的研究興趣,那一刻我覺得我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印象很深的是唐老師是在蘭大化學院的第一個專業課老師,每次備課都準備充分,也非常耐心講解問題。”目前在康奈爾大學讀博士的史安也回憶道。
在唐瑜的課堂上,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不斷裂變的思維和持續地教學相長,實驗室里亦是如此。“可以和年輕的思想進行碰撞,說不定課堂的討論就會變成下一篇論文的起點。”唐瑜說道。
在唐瑜看來,科研的另一重要意義在于培養人才,“要能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幫助他們發現身上的長處,發現他們能做什么、喜歡做什么,比帶著他們做實驗更有價值。”
“我覺得唐老師是真正在教育我們,不是把我們當作‘員工’,也不是做實驗的‘工具’,而是讓我們真正投入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成果。”2020級博士研究生劉慶益說。
提及對自己影響深刻的譚民裕教授,唐瑜敬佩中帶著感恩。這位上世紀50年代留德歸國的稀土領域的科研者,在西北扎根六十載,培養了大量稀土專業人才。“他是湖南人,能夠來到蘭州,為稀土專業貢獻了自己的大量心血,我作為黨建、學科雙帶頭人,這份責任更為重大。”
2013年,在譚民裕教授80歲壽辰時,為激勵和幫助化學化工學院品學兼優的無機化學專業研究生完成學業,由譚民裕發起,唐瑜與同門三十多人籌款設立“譚民裕教授獎學金”,獎學金發放了10年,共有60余名學子受益。
從課堂上和學生們的思想碰撞,到實驗室里無數個日夜默默堅守,從科研征途上的重重困難與挑戰,到在家庭與事業間尋求平衡的艱難與不易,唐瑜的每一步都鐫刻著堅持與努力。
歷經挑戰、揮灑汗水,伴隨著每一步的進步與取得的成果,唐瑜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身為女性,不僅能夠在三尺講臺上播撒希望的種子、啟迪學生的智慧,同樣也能在科學的廣闊舞臺上展現自我、綻放耀眼的光彩。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