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北京大學劉志偉課題組JACS:基于多齒硫咪唑硼配體的三價鈰發光配合物

來源:北京大學      2025-02-14
導讀:稀土離子獨特的發光性質賦予了稀土發光配合物在照明顯示、生物成像、光催化等領域的應用潛力。Ce(III)配合物的中心離子具有4f1的電子構型,通常表現出宇稱允許的5d-4f躍遷(d-f躍遷),具有激發態壽命短、發光顏色可調等特點,近年來將其應用于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光催化等領域中的研究更是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然而,受限于Ce(III)的“硬酸”特性與較高的真空5d能級(~6.3 eV),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N、O配位的螯合配體體系,配合物的發射也集中于紫外至藍綠光區。利用強場配體,如酚氧配體和環戊二烯基配體,可以拓展Ce(III)配合物的發射至更長波長,然而,配合物在空氣中穩定性大幅下降。高效、長波發射且在空氣中穩定的Ce(III)配合物的設計成為了一種挑戰。硫元素(S)較強的給電子能力有助于引入較大的5d質心位移、較高的電負性有助于構建較為穩定的化學鍵。上述特點使得S配位螯合配體成為構建高效且相對穩定的長波發射Ce(III)發光配合物的良好選擇。

正文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志偉課題組一直致力于稀土發光配合物的合成與應用研究。近年來該課題組借助不同的配體骨架,設計得到了一系列具有高發光效率的d-f躍遷Ce(III)(Light. Sci. Appl. 20209 (1), 157, Natl. Sci. Rev. 20218 (2), nwaa193, Angew. Chem. Int. Ed. 202362 (24), e202302192)與Eu(II)配合物(Angew. Chem. Int. Ed. 202059 (43), 19011, Nat. Commun. 2020, 11 (1), 5218),并成功將它們應用于OLED中,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近日,該課題組分別以三齒的雙(4-咪唑啉-2-硫酮-1-基)硼(BmR)與四齒的三(4-咪唑啉-2-硫酮-1-基)硼(TmR)配體出發,合成得到了兩類具有全新結構的S配位的高效率Ce(III)發光配合物Ce-BmR與Ce-TmR圖1)。

1.jpg

圖1. Ce-BmR與Ce-TmR(R分別為甲基、異丙基、叔丁基與苯基)配合物的分子設計與光致發光性質。

作者從4-咪唑啉-2-硫酮出發,合成得到了兩類配合物(圖2),并通過單晶X-射線衍射表征了它們的晶體結構。Ce-BmR與Ce-TmR分別為九配位的Ce(BmR)3與八配位的[Ce(TmR)2](OTf),配體上的B-H與Ce中心形成弱相互作用,Ce-H距離約為2.5 ?。兩類配合物的配位多面體分別可以描述為三帽三棱柱與雙帽反三棱柱。

2.jpg

圖2. Ce-BmR與Ce-TmR配合物的合成路線。

隨后,作者對兩類配合物的光致發光性質進行了表征(圖3):(1)R基為烷基時,Ce-BmR與Ce-TmR均為d-f躍遷發光機理,分別為藍光(~460 nm)與黃綠光(~520 nm)發射,并展現出優異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PLQY),最高可以達到97%,與目前主流的N、O配位的Ce(III)發光配合物效率相當;(2)R基為芳基時,Ce-BmPh與Ce-TmPh分別為延遲d-f發射與d-f/配體中心(LC)雙發射(4)。由于配體能級進一步降低,Ce-BmPh中存在配體三重態(T1)與Ce(III)的5d激發態(D1)的能量傳遞過程,表現出瞬時與延遲的d-f躍遷發射組分;在Ce-TmPh中,由于T1與D1能級差進一步增大,能量傳遞過程受到抑制,發射光譜同時包含Ce(III)中心與配體的發射。

3.jpg
圖3. Ce-BmR與Ce-TmR配合物固體粉末的照片(日光與365 nm激發)、穩態發射光譜與激發態壽命衰減曲線。

4.jpg

圖4. 本工作中Ce(III)配合物的三種不同的發光機理。

作者進一步對配合物在空氣中的穩定性進行了監測:在293 K、相對濕度為24%的條件下,最穩定的配合物的固體粉末在空氣中放置一個月后保持初始光致發光量子產率(PLQY)的74%(5)。通過計算埋藏體積(%Vbur),作者發現這兩類配合物中的外層配體可以有效保護金屬中心,從而一定程度上避免水氧對Ce-S鍵的進攻。同時,暴露空氣與N2氛圍下樣品的X-射線光電子能譜的結果表明,配合物在空氣中的降解主要源于配體中的C=S被氧化為含有S=O鍵的高價硫。

5.jpg
圖5. Ce-BmR與Ce-TmR配合物固體粉末的PLQY隨暴露空氣時間的變化曲線。

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學化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鄭家胤,通訊作者為劉志偉研究員。

導師介紹

劉志偉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9797

文獻詳情:

Luminescent Cerium(III) Complexes with Poly(mercaptoimidazolyl)borate: A New Emitter Based on S-Coordinating Ligands
Jiayin Zheng, Ruoyao Guo, Hao Qi, Huanyu Liu, Yanxin Zha, Rubing Bai, Yujia Li, Zuqiang Bian and Zhiwei Liu*
J. Am. Chem. Soc. 2025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18459

image.png

長按掃碼,查看原文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