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及化學系的研究團隊發展了特氟龍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學品的低溫還原脫氟分解的變革性新方法。在該工作中,研究人員創制了扭曲促進電子得失的有機小分子超級光還原劑KQGZ,并基于此發展了低溫(40-60℃)催化還原特氟龍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脫氟新方法。北京時間11月20日24時,相關成果以“Photocatalytic low-temperature defluorination of PFAS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由于其分子內牢固的碳-氟鍵,具有獨特的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疏水及疏油特性等,廣泛應用于化工、電子、醫療設備、紡織機械、核工業等領域。但是碳-氟鍵的惰性也導致PFAS在自然環境或溫和條件下難以降解。例如,特氟龍在260℃的溫度下可以維持多年而不分解;而在500℃以上分解時則會釋放出有毒氣體。因此,PFAS被稱為永久化學品。而被廢棄于自然界中的PFAS,則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及健康問題。
圍繞上述挑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基于在特定光照具有超強還原性的原理,設計創制了超級有機光還原劑(取名為KQGZ),首次實現了低溫下特氟龍及小分子PFAS的完全脫氟礦化,將其高效回收為無機氟鹽和碳資源。還原劑是能夠提供電子的化學物質;而超級還原劑則是能夠把電子注入到還原電位低于負3伏特的化學鍵的電子供體。該研究不僅首次報道了高度扭曲咔唑核對于超級光還原劑電子得失的促進作用,從而實現永久化學品的完全脫氟;也表明了光還原劑的激發態氧化電位,與其還原能力并無直接關聯,并非判斷光催化劑還原能力的唯一標準;能否對特氟龍等PFAS進行完全還原脫氟可作為有機還原劑的還原能力標準。
超級有機還原劑KQGZ是我國科學家獨立設計創制、具有原創性的獨特光還原催化劑,具有廣譜的催化斷裂牢固碳-雜以及雜-雜原子鍵的性能;在目前已經嘗試的百余類反應中,均取得理想的結果。實驗證明,其扭曲結構有效地促進了電子的得失,從而實現了超級還原作用,為新型超級光還原劑的設計和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國科大博士生張浩,第二作者是從本科就參與這項研究的中國科大碩士生陳錦祥。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大康彥彪教授和南京工業大學曲劍萍教授。該項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催化專項(2021YFA15001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2271268)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179-1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