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系列的條件優化,作者發展了兩種催化體系分別適用于二氫硅烷或三氫硅烷的級聯氫硅化反應,為手性硅雜環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最優條件下,該反應具有良好的官能團耐受性,亞甲基環丙烷苯環上無論是給電子取代基(如-OMe, -SMe, -NPh2等)還是吸電子取代基 (如-F, CF3, -OCF3等),都能夠以良好的收率和優異的對映選擇性得到目標的硅替五元環化合物。各種取代的二氫硅烷或者三氫硅烷也都能夠在相應的體系中兼容,對映選擇性和非對映選擇性都能夠很好的得到調控。此外,該反應也能進行規模放大,并且該類化合物的Si?H鍵能夠進行立體專一性的轉化,進一步豐富了產物的結構多樣性。
此外,作者通過動力學實驗并結合DFT計算,詳細探討了該反應的機理。動力學實驗結果表明,該反應的第一次分子間氫硅化發生十分快速,而第二次分子內氫硅化反應速率相對較慢。理論計算研究進一步證明了該反應的對映選擇性控制步是第二次分子內氫硅化,此步驟的能壘高達4.9 kcal/mol。
總結
文獻詳情:
課題組誠聘博士后
課題組網站:http://faculty.sustech.edu.cn/hec/
聯系方式:hec@sustech.edu.cn
何川課題組簡介
何川博士,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PI;國家特聘青年專家、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廣東省珠江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深圳市優秀科技創新人才“杰青項目”獲得者。
獨立工作以來,研究興趣主要涉及雜原子手性化學,手性有機硅/硼化學,電催化雜原子化學,手性有機功能材料。特別是圍繞手性有機硅化學,系統打造發展了一類具有標簽特色的不對稱催化脫氫偶聯反應(Si-CADC, Catalytic Asymmetric Dehydrogenative Coupling toward Si-stereogenic silanes),建立了構筑硅中心手性的有效方法和核心技術,實現了結構多樣化硅中心手性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探索了相關手性硅化物的功能和應用,推動了手性有機硅化學的發展。作為通訊作者,南科大第一單位,在Nat. Chem., Nat. Synth., CCS.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Chem, Chem. Soc. Rev.等期刊發表SCI論文40余篇,專利10余項。2020年,入選Chem. Rev.青年編委。2021年,榮獲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22年,榮獲南科大“年度青年教授獎”和“校長青年科研獎”。2023年,入選OCF新銳科學家。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