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手性α-酰胺醛(amido aldehydes)是一類生物相關分子的關鍵結構單元(Scheme 1a)。同時,α-酰胺醛也是合成各種含氨基砌塊的有價值的前體,包括非天然氨基酸、α-氨基酮或β-氨基醇。目前,化學家們已開發幾種合成手性α-酰胺醛的方法(Scheme 1b)。當采用α-氨基酸或β-氨基醇作為手性前體時,傳統的還原或氧化方法是有效的。同時,化學家們還開發了一些過渡金屬催化的不對稱烯烴轉化,如銠催化α-甲酰基烯酰胺氫化和烯酰胺加氫甲酰化反應。2002年,List課題組(J. Am. Chem. Soc. 2002, 124, 5656.)和J?rgensen課題組(Angew. Chem. Int. Ed. 2002, 41, 1790.)分別報道了使用偶氮二羧酸鹽作為氨基源,實現了脯氨酸催化醛對映選擇性α-胺化的開創性實例。2013年,MacMillan課題組(J. Am. Chem. Soc. 2013, 135, 11521.)開發了一種基于有機催化光氧化還原的方法,可生成與手性烯胺反應的N-中心自由基。然而,該過程采用了一種特定的氨基源,其含有光不穩定二硝基苯磺酰氧基(ODNs)基團。Sukbok Chang課題組假設,金屬催化二噁唑酮的活化可生成開殼金屬-類氮賓化合物,其可與烯胺的反應性協同結合,從而實現醛的不對稱α-酰胺化(Scheme 1c)。近日,韓國科學技術院Sukbok Chang課題組報道了一種新型的有機-鐵雙重催化策略,實現了可見光促進的醛與二噁唑酮的不對稱α-酰胺化反應,具有優異的非對映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Scheme 1d)。其中,鐵配合物的配體到金屬電荷轉移(LMCT)對于生成類氮賓中間體至關重要。化學加——科學家創業合伙人,歡迎下載化學加APP關注。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首先,作者以3-苯基丙醛1與3-苯基-1,4,2-二噁唑-5-酮2作為模型底物,進行了相關反應條件的篩選(Table 1)。當以(S)-VI(20 mol %)作為有機催化劑,FeCl3(5 mol %)作為金屬催化劑,TBACl(10 mol %)作為添加劑,440 nm照射下,在CH3CN/Et2O(1:1)混合溶劑中-10 oC反應8 h,可以76%的收率得到產物(S)-3,er > 99:1。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在獲得上述最佳反應條件后,作者對醛和二噁唑酮底物范圍進行了擴展(Scheme 2)。首先,一系列含有不同電性取代的芳基和雜環取代的脂肪醛,均可順利進行反應,獲得相應的產物3-17,收率為45-80%,er為92:8->99:1。其次,一系列直鏈或支鏈烷基取代的脂肪醛,也是合適的底物,獲得相應的產物18-30,收率為44-78%,er為96:4->99:1。此外,一系列(雜)芳基二噁唑酮和烷基取代的二噁唑酮,也能夠順利進行反應,獲得相應的產物31-39,收率為62-80%,er為96:4->99:1。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活性的基團(如鹵素、烷氧羰基、甲酰基、烯基、炔基等)均與體系兼容,進一步證明了反應具有出色的官能團兼容性。同時,以化合物41和1為底物,在上述的標準條件以及隨后的氧化條件下,可以兩步44%的總收率得到那格列奈(Nateglinide,43),這是一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然后,通過進一步的脫保護后,43可轉化為氨基酸D-苯丙氨酸(44),收率為70%,er為98:2。值得注意的是,該過程無需進行色譜的分離。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緊接著,該策略還可用于一些生物相關分子的后期衍生化,如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奧沙普秦(Oxaprozin)、油酸(Oleic acid)、麥考酚酸(Mycophenolic acid)、石膽酸(Lithocholic acid)、D-α-生育酚琥珀酸酯(D-α-Tocopherol succinate)和艾地苯醌(Idebenone),獲得相應的衍生物45-51,收率為33-63%,er為92:8-99:1(Scheme 3)。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此外,作者還對反應機理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Scheme 4)。首先,UV-Vis結果發現,FeCl3溶液在312 nm和360 nm附近顯示出特征峰,對應于FeCl4?,可能是由FeCl3前體通過與CH3CN中FeCl2+的平衡產生的。添加TBACl添加劑后,無論是否存在二噁唑酮2,FeCl4?的這些峰的強度都會增加(Scheme 4a)。DFT研究結果表明,盡管FeCl4?是在標準條件下原位形成的,但FeCl4?與二噁唑啉酮的直接結合導致其活化是具有挑戰性的。或者,FeCl4?的LMCT在光照下會產生FeCl3?,并且該物種將在結合時負責二噁唑酮的活化。控制實驗結果表明,FeCl3?是通過FeCl4?的LMCT形成的,在上述的反應條件下,FeCl3?主要活化二噁唑酮(Scheme 4b)。進一步的DFT計算結果表明,二噁唑酮2中的N?O鍵斷裂非常容易被FeCl3?破壞,隨后釋放CO2也很容易。生成的鐵-類氮賓D是放熱的。同時,鐵-類氮賓D是高自旋的Fe(III)-亞氨基自由基(Scheme 4c)。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基于上述的研究以及相關文獻的查閱,作者提出了兩種合理C-N鍵的形成的過程(Scheme 5)。在Path a中,烯胺加成到亞胺基(imidyl)自由基上,然后進行氧化1e轉移(SET)。在Path b中,烯胺的氧化SET,稱為單占據分子軌道(SOMO)活化,以及亞胺基自由基和碳自由基(carboradical)之間的自由基偶聯(Scheme 5a)。同時,相關的自由基鐘實驗結果表明,雖然C-N形成的兩種途徑都是合理的,但烯胺直接加成到亞胺基(imidyl)自由基的過程更占主導地位(Scheme 5b)。其次,環化對照實驗結果也進一步支持了烯胺加成途徑更為合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SOMO過程(Scheme 5c)。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總結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