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丙基胺是許多天然產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結構單元(圖1A)。此外,它們也常常作為合成某些復雜分子的關鍵中間體,已被廣泛應用于有機合成當中。傳統的烯丙基胺合成策略通常依賴于胺的親核取代、亞胺的親核加成或醛的還原胺化。然而,這些方法存在一些缺點,包括雙取代烯丙基胺副產物的形成,反應的立體控制不足,以及需要化學當量的有機金屬試劑?,F階段,化學家利用過渡金屬催化或光催化策略能夠成功實現胺的α-C(sp3)-H鍵直接烯基化反應(圖1B)。雖然目前的方法比較高效,但這些策略通常需要使用高溫、昂貴的金屬催化劑、配體或光催化劑,在反應選擇性、底物多樣性和成本效益方面仍然具明顯的局限性。因此,開發一種反應條件溫和、操作簡便、選擇性高的胺鄰位C(sp3)-H鍵的直接烯基化反應來合成烯丙基胺,特別是制備α-烯基化環胺,是非常迫切和急需的。近年來,光誘導烷基硼酸酯參與的電子供體-受體(EDA)復合物促進的自由基反應備受矚目(圖1C),但是光誘導烯基硼酸酯EDA復合物的轉化亟待解決。同時氫原子轉移(HAT)和過渡金屬催化的自由基偶聯為遠程C(sp3)?H鍵的區域和立體選擇性官能化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已被應用于合成一系列復雜的分子支架。近年來,華中師范大學化學學院張國柱教授和郭瑞研究員團隊利用光誘導銅催化的分子內1, n-氫原子轉移過程實現了鹵代烴的多種復雜轉化反應(Chem. Sci. 2021, 12, 4836?4840; Nat. Commun. 2021, 12, 6404?6411; The Innovation 2022, doi.org/10.1016/j.xinn.2022.100244; 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08232; ACS Catal. 2024, 14, 1725?1732.)。基于此,該團隊結合分子內1,-n氫原子轉移策略報道了光誘導EDA復合物促進的環狀胺與烯基硼酸酯的交叉偶聯反應構建烯丙基胺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202409310(圖1D)。
圖1
作者首先制備了各種烯基硼酸酯作為電子給體,2-碘苯甲酰胺1a為電子受體,并以tBuOK為堿,在DMF作為反應溶劑并在藍光照射下進行反應嘗試(圖2)。當使用市售的E-苯基硼酸2a時,成功地以32%的收率獲得了所需的烯丙基胺化合物3a,并且具有良好的立體選擇性(E/Z > 20:1)。當篩選其他類型的烯基硼酸酯時,結果表明烯基硼酸酯2e的產率最高。然而,使用烯基硼酸鹽2h后,反應不能進行,這表明烯基硼酸酯在胺的α-C(sp3)-H烯基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隨后,對一系列堿(條目1-6)和溶劑(條目7-13)的篩選表明,tBuOLi和DMSO的組合能以77%的收率得到目標產物3a(條目10)。值得注意的是,空氣和水對反應產率的影響很小(條目14和15)??紤]到操作簡單,作者最終條目14中的條件作為最優反應條件。化學加——科學家創業合伙人,歡迎下載化學加APP關注。
圖2
在確定了最佳的反應條件后,作者對反應的底物普適性進行了考察。實驗結果表明一系列具有不同環大小的環胺(圖3),能夠以較高產率順利地得到烯丙基胺類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苯基、芐基和酯基等一系列具有不同官能團的哌啶類化合物都能在溫和的條件下進行反應,以中到好的產率和良好的非對映選擇性(d.r. > 20:1)合成了相應的產物。同時,帶有不同取代基的烯基硼酸酯也能兼容該反應。藥物和生物活性分子衍生的一些結構復雜的底物,包括雌酮、布洛芬和美克洛嗪等也可以參與該反應。這些結果證明了官能團的廣泛耐受性和這種策略在復雜生物活性分子的后期修飾中的潛在用途。
圖3
為了進一步證明該方案的合成價值,作者進行了應用轉化(圖4)。首先進行了克級制備,隨后對3a產物進行了脫Bz保護、Wacker氧化、氫化、動力學拆分等反應。并且該方法后續轉化可以用于合成多種天然產物的關鍵中間體。
圖4
為了闡明這種轉變的機制,作者開展了一系列反應機理研究(圖5)。首先,分子間交叉氘代實驗表明,該反應通過分子內1,5-HAT過程(圖5A)。動力學同位素效應表明,分子內1,5-HAT不是該反應的速度決定步驟(圖5B)。在加入自由基清除劑TEMPO后,反應被完全抑制,并通過HRMS檢測相應的TEMPO捕獲加合物(圖5C)。這些發現表明該反應經過了一個自由基過程,且α-氨基烷基自由基被確定為關鍵中間體。此外,紫外可見吸收光譜表明(圖5D),1a+2e+tBuOLi的混合溶液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吸收峰(紅線),這是由EDA配合物的電荷轉移吸收引起的。作者測量了不同反應組分(圖5E和5F)的11B和19F NMR譜。2e+tBuOLi混合物的硼譜出現了一個新的右移峰。在1ak+2e的混合物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根據1ak和2e+tBuOLi之間的19F NMR譜滴定實驗,加入2e+tBuOLi后,1ak的19F NMR信號右移(圖5F)。對照實驗表明,在標準條件下,1-(2-碘芐基)吡咯烷與2e之間沒有發生轉化。因此,這些結果表明,在EDA配合物中,缺電子的1a充當電子受體,富電子的四烷氧硼酸陰離子(2e+tBuOLi)充當電子給體,羰基是EDA配合物形成所必需的。根據EDA配合物在紫外-可見光譜中的吸收,監測了其在430 nm處的吸光度值,并繪制了其與2e摩爾分數的函數圖。在50%摩爾分數2e時,獲得了最大吸光度值的拋物線曲線,表明1a和2e之間存在1:1的EDA配合物(圖5G)。Benesi-Hildebrand曲線表明2-碘苯甲酰胺與四烷氧硼酸陰離子的締合常數(KEDA)為2.96 M-1(圖5H)。開關燈實驗排除了該反應中自由基鏈過程的可能性(圖5I)。
圖5
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反應機理(圖6)。首先,在tBuOLi的存在下,在2-碘苯甲酰胺1(受體)和硼酸烯基酯2(給體)之間形成EDA復合物。接下來,發生從2到1的光激發SET過程,生成芳基自由基I和自由基陽離子II。然后芳基自由基I通過分子內1,5-HAT生成關鍵的α-氨基自由基III。隨后,α-氨基自由基III通過自由基交叉偶聯與自由基陽離子II發生反應,傳遞中間體IV,中間體IV經過硼酸酯V的消除生成所需產物3。
圖6
綜上所述,華中師范大學張國柱/郭瑞團隊以環狀胺和烯基硼酸酯為反應物,在堿參與下生成EDA復合物,隨后在光誘導下實現其交叉偶聯構建烯丙基胺類化合物。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華中師范大學盧箭鐘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張國柱教授和郭瑞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