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華斌教授、利莫瑞克大學Michael J. Zaworotko教授、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分校陳邦林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浙江大學博士生崔希利和利莫瑞克大學陳凱杰博士后為共同第一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項目的資助。
近年來,天然氣、頁巖氣和乙烯等氣體在我們的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應用越來越廣,然而氣體分離過程中普遍存在容量難以兼具的現象(trade-off效應)和選擇性難題。由于這些限制,工業界往往以巨大的能量消耗和高昂的設備投資作為代價,來實現高純氣體制備。
論文中選取重要化工原料乙烯和乙炔氣體為研究對象。乙烯是目前人類制造最大量的化學品(約1.6億噸/年),一個國家的乙烯生產的規模和技術水平標志著他的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水平。乙炔則被譽為“有機化工之母”。乙炔和乙烯的分離在聚合級乙烯和乙炔的生產過程中至關重要。邢華斌教授及其合作者首次研發出了離子雜化多孔材料分離乙烯和乙炔的方法。
該材料擁有三維網格結構(示圖C),網格上嵌有的無機陰離子通過氫鍵(示圖F)作用可專一性的識別乙炔分子,從而能將乙炔和乙烯選擇性分離,這項實驗獲得了迄今為止最佳的乙炔乙烯分離效果。與此同時,調控陰離子的孔徑大小和空間幾何分布,促使被吸附的乙炔分子之間或乙炔-多孔材料之間形成協同作用,獲得了極高的乙炔吸附容量。從而解決了傳統的氣體吸附材料對于容量和分離選擇性難以兼具的巨大挑戰。
在一定的流速下,混合氣體通過裝有該種材料的吸附柱中,乙炔被完全吸附,從而收集到高純度的乙烯。分離結束后,可以采用直接抽真空或者用惰性氣體吹掃的方法可以實現乙炔的回收和吸附材料的再生,整個過程簡單節能和高效,具有很大的市場應用前景。
《科學》雜志的三位審稿專家對這篇文章均給予很高評價。認為文章報道的吸附分離性能令人非常驚訝。該研究成果不僅為乙烯和乙炔的高效分離和降低分離能耗提供解決方法,還可以為其它重要氣體的分離提供了類似新的思路。
邢華斌教授說:關于乙炔和乙炔分離這個方向他們項目組已經做了有六年的時間,science報道的此次研究成果耗時接近三年,邢華斌教授還說:他們的下一步計劃是力爭把此項分離技術應用在在實際工業生產中。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