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小小的微生物,或許就能解決礦泉水瓶塑料的回收與再利用問題。這種在我們生活中天天都會遇到的塑料,其主要的成分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縮寫為PET)。最近,日本科學家Kenji Miyamoto發現了世界上第一例可“吞噬”PET的細菌,他們稱之為I. sakaiensis。這種細菌以PET為主要碳源和能量源。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Science》上。
以2013年為例,全世界PET的全年產量即高達5600萬噸。在我們每天都有接觸的礦泉水瓶、可樂瓶等多種食品包裝瓶上均可以發現PET的身影。盡管作為一種典型的可回收塑料,它的回收程度卻依舊維持在一個不高的水平。根據美國PET塑料協會統計,全世界PET回收率僅維持在31%左右。歐洲在這方面盡管做的較好,也不過僅僅達到約50%。每年,都有千百萬噸的PET被廢棄,要么被堆積在垃圾廠,要么進入環境中產生污染。
理論上,PET是可以通過高溫高壓下的水解反應回收其單體原料。但是這個過程較慢,能耗大,成本高。早期也有人發現可以降解PET的真菌。相比之下,Kenji Miyamoto發現的細菌降解效率更高,難能可貴的是,這種細菌在30攝氏度下即可發揮其作用。
(A)PET薄膜培養在含有I. sakaiensis細菌的溶液中;(B)經過細菌降解后的PET薄膜表面;(C)降解過程中PET薄膜的質量變化;(D)生長在PET薄膜表面的I. sakaiensis細菌。
研究者發現I. sakaiensis細菌使用一種酶(研究者稱之為PETase)先將PET降解為MHET(見下圖);隨后另一種酶(研究者稱之為MHETase)將其降解為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
要想將該技術工業化,也需要進一步地優化。比如這種酶目前的作用時間處于幾十天的水平,對商業生產來講還是不夠快;另外,I. sakaiensis細菌更易于作用于無定型態的PET,而塑料瓶中的PET有很多處于結晶態。對于前者,研究者希望利用基因工程將細菌進一步改良;對于后者,可以先將塑料產品中的PET進行預處理。
這項技術對于材料的回收利用、環保產業意義重大。研究者也在致力于該項技術全面工業化。
參考文獻:
Yoshida,S.;Hiraga,K.;Takehana,T.;Taniguchi,I.;Yamaji,H.;Maeda,Y.;Toyohara,K.;Miyamoto,K.;Kimura,Y.;Oda,K.,A bacterium that degrades and assimilates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Science 2016,351(6278),1196-1199.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