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強,勇立潮頭拼創新
文陽平博士作為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和高層次高技能領軍人才,他不僅擔任實驗室副主任、碩士生導師、創新創業導師等職務,還是企業技術專家、技術顧問、工程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農業傳感與農環治理新材料、新方法研究,涉及農業傳感檢測、農業環境治理、農用新材料開發、農林廢棄物利用、材料基因工程技術、多元化器件與裝置設備及產品研發等。主持國家基金項目2項(參與9項),主持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項目、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省廳級項目9項(參與10項),橫向課題6項。榮獲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贛鄱水利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等多項。長期擔任50余種SCI期刊審稿專家,被20余種SCI期刊評選為杰出審稿專家,兼任國際學術期刊或學報編輯。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文陽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科研道路上砥礪前行。用腳步丈量世界,用閱歷填補人生,用汗水鑄就夢想,如此硬核履歷正是文陽平不斷探索,銳意進取的見證。目前,他已在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47篇,共計它引3016次,H-index是37,1%ESI論文7篇,熱點論文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106篇。共計申請138項各類知識產權,并獲得了101項授權,其中包括35項國內外發明專利和56項實用新型專利。在這些知識產權中,以第一設計人完成了7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專有權和3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科技創新則是驅動農業進步的關鍵。文陽平以此為出發點,將學校優勢學科特色與江西農林大省的地方特色融合在一起,將生物科學、農學、化學和材料科學相互融合,開拓了光/電共軛聚合物基傳感器在農業檢測分析領域的應用。他的創新包括發明了基于光/電共軛聚合物的熒光/電化學傳感器,創建了農業有害物質和營養成分快速檢測的新方法和技術,為光/電共軛聚合物在農業傳感領域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并加速了該領域的進展。此后,他又融合食品科學、環境科學等學科,逐步開拓了二維光/電新材料基傳感器在農業安全與營養健康領域的應用。他發明了基于光/電二維材料的拉曼/電化學傳感器,創建了用于農業環境、農作物和畜禽、農產品以及食品等領域中有害物質和生物活性成分檢測的新方法和技術,為光/電二維材料在農業傳感領域的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礎,加速了該領域的發展。自2019年以來,他又將計算機科學中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材料基因工程技術和mini型便攜式無線檢測裝置與其他領域相結合。通過充分利用不同材料和方法之間的優勢互補,他構建了有機無機雜化光/電納米材料基多元化智能傳感器,并結合葉面阻控劑和土壤調理劑,建立了農作物營養與安全研究中的多組分多模態快速檢測新方法和技術,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文陽平的研究創新在整合不同學科和方法的基礎上進行,通過集成或協同創新,促進了農業傳感領域的多元化發展。這些成果使得農業檢測分析更加高效、準確,為我國智慧農業的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科學研究是一項充滿創新與探索的過程。文陽平博士自主或合作研發了一系列取代傳統大型設備的便攜式裝置,致力于推動農業大健康產業領域的發展(從田間地頭到餐桌以及飲食疾病標志物)。這些創新裝置包括集成了三電極圖案化打印技術的激光直寫微型便攜式設備、戶外快速檢測智能手機操作的無線便攜式電化學檢測/監測設備、可視化納米酶試紙條、生物傳感電極、化學傳感電極和離子選擇性電極等。此外,文陽平博士還與企業開展合作,共同開發智能監測凈化設備與系統,便攜式可移動生物炭電磁碳化與成型設備,以及竹纏繞管半自動、全自動設備和產業生產線。他的研究重點關注以農林廢棄物為核心的領域,并設計研制出環保生物炭燃料、復合土壤調理劑、抗倒富硒葉面阻控劑和竹纏繞管等產品。這些創新裝置和產品既應用于實驗室的理論研究,也用于戶外實地應用和產業研究。文陽平博士通過提出這些創新技術裝置和產品,以及與企業的緊密合作,為農業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創新助力于改善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推動著農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是不斷前行的引擎。在這個偉大的創新時代,文陽平博士提出了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多聯產利用(包括生物質炭燃料、土壤調理劑、葉面肥、產電和產熱等)技術模式,以及高附加值材料化利用(如竹纏繞管應用)技術模式,為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他的創新研究不僅開拓了農業領域的新局面,還為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文陽平博士團隊研發出了一系列創新產品,涵蓋了農業安全與營養健康診斷、農林生物質材料化利用和土壤改良等領域。通過深度合作,包括政府、產業界、學術界和科研機構的緊密合作,他們開展了夏枯草-水稻中醫農業種植新技術的研究,解決了傳統投入品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技術所面臨的資金投入巨大的問題。這項技術具有可復制、可推廣、投入產出比高的特點,為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此外,針對農戶大棚種植土壤問題,他們開展了診斷治理工作,并進行了自然農法秸稈發酵生產有機肥的研究。同時,他們還在尾礦尾渣、煤矸石、鋰渣、鐵渣和氣化渣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開發了土壤調理劑,并進行了礦山復墾復綠的研究。文陽平博士及其團隊的努力為農業領域的創新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成果不僅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而且在農田實踐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們的創新研究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貢獻了力量。
產學研用相結合,人才培養結碩果
盡管已經碩果累累,但是道阻且長。文陽平深刻認識到,在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呈現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協同發展的總趨勢下,凝聚科技智慧與力量,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
產學研合作作為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為了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信息共享,文陽平博士作為技術專家積極為多家企業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在產學研工作開展中,充分發揮高校人才、技術和平臺的優勢,以及企業的資金、產業和市場的優勢,形成了“學??萍紕撔拢髽I產業服務+校企人才培養”模式,成功地打通了從大學實驗室到企業工廠再到市場流通的產學研用新通道,促進了企業和高校的共同發展,助力振興鄉村經濟。文陽平博士還開發了農林生物炭成型燃料、畜禽糞污凈化劑、土壤調理劑及便攜式小型設備等一系列創新產品。他提出了"PRF+"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多重阻控和"321"鹽堿地投入品治理等技術模式,這些創新技術共同為農業安全和環境健康提供了服務。與普瑞豐、袁品農業、海水稻等10余家企業合作,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農田重金屬和鹽堿地投入品技術,為農田治理提供技術支持和推廣服務。通過這一系列的合作努力,致力于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為農業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為了加強技術轉化,促進科技成果應用,文陽平博士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積極從事社會服務工作。他為農林企業提供科研平臺相關科技問題的解決方案,解決產品和技術研發中的難題,以及人員培訓等相關工作。此外,他還積極尋找技術產品的新原料,尋求戰略合作伙伴以及融資機會,并代表企業組織和開展產業技術交流研討會。文陽平博士以技術經紀人的角色,成功促成了100余項技術交易與合作。同時,他以不同的身份為全國10余個省的100余家企業提供兼職服務,為這些企業實現了超過10億元的增收。在2023年,他代表江西參加了長江中游城市群技術經理人大賽,并榮獲優秀獎。通過這些努力和成就,文陽平博士展示了他在技術轉化和產業應用方面的出色能力。他的工作不僅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也為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成就使他成為技術界的杰出代表,并為他在未來的工作中贏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在科技的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不斷努力。為了培養未來的人才,文陽平教授傾盡全力,獨立和聯合培養了30余名碩士研究生,其中有20位碩士研究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此外,在他的指導下,7人榮獲省級優秀碩士論文、8人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并有4人獲得江西省政府獎學金。近年來,在他的指導下取得了多項榮譽。其中包括第四屆江西?。⒒ヂ摼W+"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本科生銀獎、第十二屆"挑戰杯"江西省大學生創業大賽本科生銅獎、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研究生國賽銅獎等10多項。文教授以其卓越的教學魅力以及學術導師的榜樣作用,在學生心田播撒知識的種子,靜待桃李芬芳,笑看春華秋實。
這就是文陽平教授,多年來,他一直心系農業科技,始終走在追求科學真理、勇攀科技高峰、推動科研創新與應用轉化的道路上。展望未來,縱然這條路“難于上青天”,文陽平仍將“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黃沙百戰穿金甲”的勇氣和豪情、“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韌勁和自信,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為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進步做出更為卓越的貢獻。(文/王超)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