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上千萬元資助!2023“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化學領域7人:陳春英、程建軍、高毅勤、焦寧、劉國生、劉磊、鄭南峰

來源:新基石研究員項目      2023-10-30
導讀:來自13個城市28家機構的46位杰出科學家,成為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員”,在他們當中,有10位“80后”,最年輕的僅有38歲。作為目前國內社會力量資助基礎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項目之一,“新基石研究員項目”今日(10月30日)揭曉第二期獲資助名單,支持最有潛力、最有膽量、最有抱負的科學家“從0到1”,探索人類未達之境。化學領域,陳春英、程建軍、高毅勤、焦寧、劉國生、劉磊、鄭南峰等7位科學家入選名單。

微信圖片_20231030111427.jpg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是一項聚焦原始創新、鼓勵自由探索、公益屬性的新型基礎研究資助項目。2022年,騰訊公司宣布10年內出資100億元人民幣,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項目設置數學與物質科學、生物與醫學科學兩大領域,并鼓勵學科交叉研究。“新基石研究員”資助類別分為兩類:實驗類每人5年資助2500萬元,理論類每人5年資助1500萬元。2023年1月,58位杰出科學家成為首期“新基石研究員”。


“原始創新不可預估、很難計劃,基礎研究中的‘冷門’和‘熱門’也是動態變化的。真正的原始創新肯定是最聰明、最大膽、最有原創性的人做出來的。因此我們最大的特色就是‘選人不選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主席施一公表示:“兩期104位研究員的自由探索,一定能在基礎研究的最前沿不斷突破,為中國科學的長遠發展奠定新的基石。”


“選人不選項目”不拘一格選人才


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員”計劃資助不超過50人,實際入選46名,其中數學與物質科學領域21位,生物與醫學科學25位。46位研究員平均年齡47歲,遠低于55歲的申報門檻,其中包括10位“80后”,最年輕的年僅38歲(薛金鑫,清華大學)。還有5位女性科學家獲得了資助。他們來自13個城市(含中國香港地區)的28家機構,從地域分布來看,天津,濟南、武漢,廣州等城市首次上榜;從機構來看,研究員的分布也更為廣泛,良渚實驗室等新型研究機構、四川農業大學、云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第一次有了“新基石研究員”。新一期研究員,印證著中國基礎研究快速發展中蘊含的生機與活力。


此外,徐文東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蘇士成醫生(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和黃秀娟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成為今年入選的“醫師科學家”。“醫師科學家”,是指獨立開展醫學科學研究的臨床醫生。他們從臨床實踐中凝練重要科學問題,通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從聲波和引力波的數學關聯到量子增強光學望遠鏡,從仿生加氫催化到多年生水稻,從一側大腦管雙手到高效清理細胞垃圾……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員”們的未來研究計劃,瞄準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是一個個充滿壯志雄心的探索之夢。


讓科學家們放膽追夢的,正是“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最鮮明的特色:“選人不選項目”。這意味著不對研究員設置明確的研究任務,不做項目進度考核。長久、穩定地支持研究員們去做富有挑戰性、創新性工作。


百億資金十年支持數百位科學家


今年“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終審現場,絕大多數答辯人的PPT里只有一頁個人簡介和以往榮譽,他們更多地是展示自己對科學問題的設想與思考。也有答辯人略帶羞澀地表示:“我參加別的項目答辯,應該不會說這個想法,有點像吹牛。但這個問題我已經思考了十來年。”


評價他們的是近千位具有國際視野、在國內外經歷過大型科學項目評審的一流科學家,他們按照‘原創性’、‘重要性’、‘突破性’三個標準,對申報人進行評審。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采取嚴格的回避制度,同時對任何形式影響評審工作的不當行為“零容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監督委員會主席王志珍表示:“科學委員會和評審委員會在6個多月的時間里,進行了嚴謹細致的工作,評審專家認真遵循遴選標準開展學術評價,嚴格執行回避制度。監督委員會認為,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評審工作客觀公正,符合項目章程的各項要求。”


作為年輕的科研資助項目,“新基石研究員項目”也在持續優化。在評審機制上,今年的初審階段進行了100%的海外同行評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委員潘建偉介紹說:“項目評審分初篩、初審和終審,我們實行了‘斷開式評審’,避免同一批專家‘一評到底’。所以在項目的初篩和終審階段,以國內專家為主進行,初審階段則由海外專家進行,希望以這樣的方式,最大程度地體現多樣化的科學品味,同時避免人情利益等關系的影響。


同樣的優化也體現在項目開放周期的調整。施一公介紹說,在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開放“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第三期“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將于2025年開放申請。


“經過過去多年努力,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積累了一批自由探索的優秀科學家,因此,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在設立之初的2022和2023年連續開放,回應了科學界期盼。經過兩次遴選,104人入選。經過科學委員會認真討論和總結經驗,尊重科學人才成長的規律,堅持入選研究員的高標準,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計劃在2025年再向科學界開放申請,并形成每兩年開放一次的長期制度。我們認為,這樣的安排更加符合‘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支持的初衷和初心。”據介紹,截至2023年10月,騰訊已將100億元人民幣現金全部捐贈至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十年內,將通過“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支持200到300位杰出科學家。”


充分發揮社會資金靈活性優勢


有人購買了渴望的科學設備,有人招募到優秀的研究助理,有人組織起頂尖國際學術交流……在項目的資助下,研究員們正在全力開展工作。


社會資金的靈活性,不僅體現在申報時鼓勵科學家提出夢想,也體現在實施時資助強度大、自由支配度高,給予研究員們完全的科研資源支配權和研究路線選擇權,一切都從科研工作實際需要和基礎研究客觀規律出發。“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充分發揮社會資金靈活性的優勢,探索成為國家支持基礎研究的有益補充,為研究員 “十年磨一劍”創造安穩的科研環境。


在經費支持之外,“新基石研究員項目”也為研究員們提供著跨學科、跨地域科學交流與合作的全新機會。2023年9月,首屆“新基石科學會議”舉行,這是以“新基石研究員”為核心的非公開的學術活動,研究員們在會議上分享自己科研想法甚至未發表的工作。參加會議的首期“新基石研究員”胡海嵐表示,項目不僅僅是經費支持,更重要地是創造了一個自由、開放和合作的科研環境。


“未來的10-20年,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離不開基礎研究‘從0到1’的突破。”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因此,我們通過‘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支持一批杰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聚焦原始創新,呼應國家發展需要, 最終助益人類福祉的提升。”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