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浙大胡海嵐團隊Nature:揭示氯胺酮長效抗抑郁的神經機制

來源:浙江大學醫學院      2023-10-20
導讀:繼2018年兩篇背靠背《Nature》長文揭示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機制后2,3,2023年10月18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雙腦中心胡海嵐教授團隊再次在《Nature》雜志上發表題為“Sustained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Ketamine through NMDAR Trapping in the LHb”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工作在前期快速抗抑郁作用機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回答了氯胺酮長時程抗抑郁的作用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完善了團隊先前提出的以外側韁核為核心的氯胺酮抗抑郁作用腦機制,形成了更為全面完整的理論體系,為優化氯胺酮的臨床用藥策略,開發新型用藥方案提供了理論指導。

抑郁癥是一種重要精神疾病,嚴重影響著人類健康,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2000年臨床上意外發現:麻醉劑氯胺酮在低劑量下具有快速且長效的抗抑郁作用1,被認為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在臨床精神病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因此理解氯胺酮抗抑郁的機理將提示抑郁癥發生的核心腦機制,并為發現抗抑郁藥物新靶點及研發高效、無毒的新型抗抑郁藥物提供科學依據。

繼2018年兩篇背靠背《Nature》長文揭示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機制后2,3,2023年10月18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雙腦中心胡海嵐教授團隊再次在《Nature》雜志上發表題為“Sustained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Ketamine through NMDAR Trapping in the LHb”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工作在前期快速抗抑郁作用機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回答了氯胺酮長時程抗抑郁的作用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完善了團隊先前提出的以外側韁核為核心的氯胺酮抗抑郁作用腦機制,形成了更為全面完整的理論體系,為優化氯胺酮的臨床用藥策略,開發新型用藥方案提供了理論指導。


image.png



藥物半衰期與抗抑郁時長的巨大鴻溝

近年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抑郁癥患病人數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傳統的抗抑郁藥物存在用藥周期長、起效慢、僅部分患者獲益等問題,提示了這些藥物可能只是在間接發揮作用,并未觸及抑郁癥真正的“核心機制”。氯胺酮可以在1小時之內快速改善情緒,包括消除極端的自殺傾向,并且在70%以上難治性抑郁癥患者中發揮作用。這種快速起效的特點為探究抑郁癥發病的核心機制提供了一把寶貴的“鑰匙”。
胡海嵐團隊前期的研究發現:大腦中響應負性情緒刺激,如失望、恐懼、壓力應激等情緒的“反獎賞中心”— 外側韁核,在抑郁情況下會切換到一種特殊的放電模式——簇狀放電。這種簇狀放電模式依賴于氯胺酮的靶點分子谷氨酸受體NMDAR2,因此氯胺酮給藥后可以迅速阻斷簇狀放電,從而釋放外側韁核對多巴胺“獎賞中心”的抑制,產生快速抗抑郁作用。然而,氯胺酮半衰期與藥效時程間存在巨大差異,其長效抗抑郁的神經機制并不清楚。

通常來說,藥物的半衰期越長,藥效也越持久。氯胺酮在小鼠中的半衰期是13分鐘,在人體中的半衰期是3小時。與如此短暫的代謝半衰期相悖的是其抗抑郁效果,在小鼠中持續至少24小時,在抑郁癥患者中維持一周左右。這種藥物半衰期與藥效時程間的巨大差異,不僅在生物學上是有趣的問題,并且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氯胺酮長時程抗抑郁的分子機制

——Trapping blockade

研究人員首先發現,在單次注射氯胺酮1小時后外側韁核中約有80%的NMDAR電流被抑制;但意外的是在24小時,在腦內已檢測不到藥物的時間點,仍然有約50%的NMDAR電流被抑制。團隊推測這可能是由于氯胺酮與NMDAR之間特殊的相互作用方式所導致的。氯胺酮是一類特殊的use-dependent trapping blocker (“活動依賴的陷入式阻斷劑”)。它只會進入開放狀態的NMDAR進行阻斷,之后會滯留在NMDAR通道內以一定的速度解離。團隊猜測,是否在體內條件下解離速度很慢,滯留的藥物免于代謝酶的作用,從而長時程阻斷通道,持續發揮抑制作用。

為了驗證這一猜想,團隊在外側韁核腦片的電生理實驗中,在洗脫氯胺酮后再次激活外側韁核神經元使NMDAR開放,使得原本結合在NMDAR上的氯胺酮分子被解離,繼而發現氯胺酮對NMDAR電流的持續抑制基本消失。

 

基于氯胺酮Tapping機制的用藥新策略

從以上體外實驗中得到啟發,研究團隊接下來嘗試了利用氯胺酮與NMDAR之間特殊的trapping作用模式,在體內去調控氯胺酮的有效時長。

在抑郁狀態下,外側韁核神經元持續激活,神經元上的谷氨酸受體會處于持續打開的狀態。在這個打開的狀態下,根據物化動態平衡方程,當環境中氯胺酮的濃度遠高于兩者的解離常數Kd時,它們傾向于結合;而當環境中氯胺酮濃度遠低于解離常數Kd時,兩者傾向于解離。由此,研究人員通過操縱外側韁核神經元活動撬動了調控氯胺酮抗抑郁時長的“杠桿”。他們在注射氯胺酮1小時之后(腦內氯胺酮濃度較低時),通過光遺傳激活外側韁核神經元,打開NMDAR促進氯胺酮的解離,發現24小時后氯胺酮對NMDAR的持續抑制作用消失。而反過來,當他們把激活外側韁核的時間調整到剛剛注射完氯胺酮之后(腦內氯胺酮濃度仍然很高時),發現抗抑郁時間得到了有效的延長。


image.png

圖:操縱外側韁核神經元活動雙向調控氯胺酮抗抑郁時長


研究過程中,團隊還比較了另一種谷氨酸受體阻斷劑美金剛(Memantine)的療效,發現雖然美金剛有類似于氯胺酮的阻斷機制和親和力,但由于它的解離速度(off-rate)更快,只有短暫的抗抑郁效果。這一結果也從某種程度上解釋了困擾當前領域的一個難題:為什么很多其他的NMDAR抑制劑在臨床上沒有類似于氯胺酮的抗抑郁療效。

這項基于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的研究揭示了氯胺酮獨特的藥化特征,不但為臨床上實現更低劑量用藥、更持久療效提供了理論指導,也將對新型抗抑郁藥物的改造提供方向和依據。

 

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教育部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腦機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良渚實驗室/新基石研究員胡海嵐教授是本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馬爽爽與博士后陳敏為共同第一作者。此外,華盛頓大學教授Christopher J. Lingle、浙江大學副教授楊艷、博士后姜易昊、博士生王俊盈、本科生王詩琦、團隊前成員崔一卉研究員、李碩博士、吳佐杭等也在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本研究還得到了浙江大學段樹民教授、李浩洪教授、馬歡教授、張巖教授的大力支持。李啟靖教授、裴鋼教授、王路陽教授、張春雷博士、Carlos A. Zarate教授、陳偉教授、平淵教授、竺淑佳教授和吳承翰研究員為本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和建議。該研究主要受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學基金、新基石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胡海嵐實驗室近年來在社會競爭 (Science 2011, 2017; Neuron 2022; Cell 2023)和抑郁癥機制(Science 2013;Nature 2018a,2018b;Nature 2023)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優秀的成果。實驗室目前有多個方向的課題正在展開,誠招相關專業的特聘研究員、博士后和研究助理。

 

詳細招聘信息見:http://www.hailanhu-lab.net/zw/index.php?c=article&a=type&tid=30

 

簡歷投遞(有意者請將個人簡歷等材料發至):huhailan@zju.edu.cn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624-1

參考文獻: 

1.Berman, R. M. et al.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Ketamine in Depressed Patients. Biol Psychiat 47, 351-354 (2000).

2.Yang, Y. et al. 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 Nature 554, 317-322, doi:10.1038/nature25509 (2018).

3.Cui, Y. et al. Astroglial Kir4.1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 Nature 554, 323-327, doi:10.1038/nature25752 (2018).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