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愈合是人體最復雜的動態生物學過程之一,多種因素均可以中斷傷口愈合過程,導致慢性傷口。在過去的十年間,各種具有抗菌、抗炎、止血、物質遞送、刺激響應等功能的水凝膠傷口敷料相繼被報道。但是,傷口愈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導致具有單一功能的水凝膠傷口敷料很難滿足復雜交錯的愈合需求。2017年,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郭保林教授課題組提出了同時具備多種可調功能的智能水凝膠概念,并基于前期經驗,通過動態席夫堿反應制備了一種能夠滿足不同創面愈合階段不同要求的可注射自愈合多功能水凝膠皮膚傷口敷料(Biomaterials 2017,122, 34-47,引用1200余次)。此后,課題組進一步引入具有良好生物黏附性的多巴胺,制備出一系列增強了組織黏附和止血性能,并兼顧多功能性的水凝膠傷口敷料。但由于這些水凝膠敷料大多屬于單網絡凝膠,遇到具有復雜運動需求的傷口時,機械韌性還不足以充分滿足需求。因此,開發具有更高機械韌性的水凝膠敷料是傷口敷料發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受Jianping Gong等人于2003年首次報道的雙網絡水凝膠策略影響,結合Meijer團隊設計并開發的一種基于脲基嘧啶酮(UPy)的互補四重氫鍵體系,郭保林團隊近期開發了一種物理動態雙網絡水凝膠的通用制備方法,并拓展了其作為傷口愈合敷料、生物粘合劑和止血劑的具體應用。此外,還提供了一些具體的表征方法來驗證物理動態雙網絡水凝膠在各種應用類型中所需具備的性能。
物理動態雙網絡水凝膠的制備以及水凝膠網絡中物理雙動態交聯的示意圖
研究過程中,科研人員首先通過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DI)將脲基嘧啶酮(Upy)接枝到生物高分子(如明膠)上,形成Upy改性明膠(GTU),隨后在含有多羥基的合成高分子如聚(甘油癸二酸酯)-共-聚(乙二醇)(PEGS)的羥基上共聚3,4-二羥基苯丙酸,生成PEGS-共聚-兒茶酚(PEGSD),最后通過往上述兩種聚合物混合溶液中添加Fe3+,將Upy的多重氫鍵與Fe3+和鄰苯二酚之間的金屬配位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利用兩種物理相互作用發展了具有較高機械強度和動態性能的雙物理交聯快速自愈水凝膠的制備新方法。與共價雙交聯水凝膠和混合化學/物理雙交聯水凝膠相比,在該物理動態雙網絡水凝膠中,兩種物理動態交聯網絡都能在水凝膠變形過程中參與能量耗散,并通過可逆鍵“締合-解離”機制實現自愈性能。
物理動態雙網絡水凝膠作為傷口敷料促進耐藥菌感染傷口修復
上述工作以《物理動態雙網絡水凝膠作為敷料促進組織修復》(Physical dynamic double-network hydrogels as dressings to facilitate tissue repair)為題在《自然-實驗手冊》(Nature Protocols)上發表。文章通訊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郭保林教授,前沿院梁永平助理教授參與了論文撰寫。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為該論文第一通訊單位。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央高校特色發展引導基金的共同資助。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6-023-00878-9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