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Nat. Commun.)
正文
天然產物在設計或尋找藥物中常作為先導化合物。例如,5,6,7-稠合碳環化合物廣泛存在于各種生物活性天然產物中(Fig. 1a)。相比之下,由于氮原子比碳原子具有更高的電負性和更小的范德華半徑,含有N-中心稠合的多環化合物(NCPC)可進一步增加分子極性和水溶性,從而提高分子選擇性和可用性(Fig. 1b)。然而,當氮原子位于三環骨架的中心位置時,價態和非鍵離子對會增加合成的難度。前期,利用α-甲酰基吡咯或-吡啶進行NCPC的合成涉及多步反應,并較少有相關的研究報道(Fig. 1c)。近年來,過渡金屬催化的串聯環化反應是構建各種多環骨架的有效策略。李葆生課題組認為,通過金屬催化吡啶-炔烴的5-endo-環化可能形成兩性離子乙烯基金屬配合物,該配合物可能共振成為反應性的共軛8π電子體系和金屬卡賓(Fig. 1d)。其中,電環化反應可以通過加熱來驅動,并且不受外部條件的影響。然而,金屬卡賓的反應活性與反應體系密切相關。近日,重慶大學李葆生課題組報道了一種過渡金屬催化的串聯環化反應,發散性合成了NCPC。
(圖片來源:Nat. Commun.)
首先,作者以6-乙烯基吡啶衍生的炔丙基衍生物1a作為模型底物,進行了相關環化反應條件的篩選(Table 1)。當以CuTc(10 mol %)作為催化劑,在甲苯溶劑中90 oC反應0.5 h,可以90%的收率得到產物2a。
(圖片來源:Nat. Commun.)
在獲得上述最佳反應條件后,作者對α-C-H鍵斷裂的底物范圍進行了擴展(Fig. 2)。首先,當底物1中的R2為不同取代的芳基、雜芳基、烯基與烷基時,均可順利反應,獲得相應的產物2a-2o,收率為88-96%。其次,當底物1中的R3為不同取代的芳基、雜芳基、烯基與烷基時,也能夠順利反應,獲得相應的產物2p-2w,收率為81-91%。值得注意的是,含有鹵素取代的底物在串聯環化過程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2e、2m和2s),為進一步修飾提供了可能。此外,通過該策略還可合成一系列四或五環稠合產物2x-2ac,收率為89-93%。
(圖片來源:Nat. Commun.)
緊接著,通過對反應條件(Ag3PO4作為催化劑和TEBA作為添加劑)的再次優化后,作者對α-C-C鍵斷裂的底物范圍進行了擴展(Fig. 3)。首先,當底物3中的R2為芳基、噻吩基、烯基、烷基與環烷基時,均可順利反應,獲得相應的產物4a-4e,收率為75-89%。其次,通過該策略還可合成一系列四或五環稠合產物4f-4h,收率為69-78%。同時,當底物3中的R1為4-Me-Ph或4-F-Ph時,可獲得相應的產物4i-4j,收率為77-85%。此外,甲酸鈉也可作為合適的親核試劑,可以63%的收率得到產物4k。盡管苯氧基的親核性相對較弱,但也可以52%的收率得到產物4l。2-巰基苯并噻唑以及含氮親核試劑(如苯胺、疊氮化鈉、1,2,3-三唑和四唑等),均與體系兼容,獲得相應的產物4m-4q,收率為56-72%。關于碳原子的親核性,作者使用丙二腈和吲哚的鈉鹽作為親核試劑,獲得相應的產物4r-4s,收率為51-60%。
(圖片來源:Nat. Commun.)
隨后,作者對反應的實用性進行了研究(Fig. 4與Fig. 5)。首先,該策略可用于一些上市藥物的后期衍生化,如吉非羅齊、Idometacin、雌酮、利魯唑和坎地沙坦酯,獲得相應的產物4t-4x,收率為42-82%(Fig. 4)。其次,克級規模實驗,同樣能夠以81%收率得到產物2c以及71%收率得到產物4a(Fig. 5a)。此外,4a在K2CO3/MeOH條件下進行水解,可以96%的收率得到4a-1。4a在DDQ/甲苯條件下進行氧化,可以86%的收率得到4a-2(Fig. 5b)。
(圖片來源:Nat. Commun.)
(圖片來源:Nat. Commun.)
此外,作者還對反應機理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Fig. 6)。首先,底物1a’的控制實驗結果表明,金屬卡賓引發的分子內1,2-氫遷移不參與該過程(Fig. 6a)。其次,通過氘代控制實驗結果表明,在溶劑中存在來自H2O的質子供體的情況下,反應經歷了兩次質子化(Fig. 6b)。基于上述的研究以及相關文獻的查閱,作者提出了一種合理的催化循環過程(Fig. 6c)。首先,通過金屬催化底物1和3的5-endo-環化,可形成中間體I和I′,其經8π電環化后分別生成常見的金屬卡賓中間體(II)和(II′)。其次,中間體II通過C-H的斷裂引發去質子化,生成乙烯基金屬中間體III,這允許在H2O存在下通過質子化生成中間體IV,同時釋放金屬催化劑。中間體II′通過C-C鍵的斷裂進行開環,涉及親核取代以及生成乙烯基金屬中間體III′的過程。通過類似的質子化過程,可生成中間體IV′。隨后,中間體IV和IV′進一步異構化,可分別形成最終產物2和4。值得注意的是,整個反應經歷了兩次分子間質子化,而不是分子內氫遷移。
(圖片來源:Nat. Commun.)
總結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