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針刺小鼠腿部的陽陵泉穴可以通過非mTOR依賴途徑調節腦內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自噬通路,恢復其受損的自噬(autophagy)水平,清除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在腦內的積累,并顯著改善其運動能力。相關研究論文Acupuncture promotes mTOR-independent autophagic clearance of aggregation-prone proteins in mouse brain于近日發表在《科學報告》上(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19714; doi:10.1038/srep19714)。
針灸療法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通過針刺或艾灸特定穴位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目前,針灸在國際醫學界已開始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關于其分子機制的研究也引起了廣泛關注。例如,美國研究者已揭示了針灸鎮痛和電針抗炎的分子機制(Goldman et al. Nature Neuroscience, 2010, 13, 883;Torres-Rosas et al. Nature Medicine,2014,20,291)。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癥狀、阿爾茲海默癥、亨廷頓式病等)是一類對人類具有重大威脅的疾病。針灸對緩解其癥狀具有明確療效,但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晰。
自噬是真核生物中對細胞內物質進行周轉的重要過程,且在進化中高度保守。研究表明自噬通路障礙與眾多疾病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相關性。近年來一些工作還證明了鍛煉和機械刺激等可以通過調控細胞和機體的自噬水平來發揮作用(例如He et al.Nature,2012, 481,511)。受此啟發,上海應物所研究員樊春海、胡鈞和副研究員孫艷紅與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吳煥淦、裴建等組成合作研究團隊,探索針灸作為一種特殊的機械刺激,能否通過調控機體的自噬水平來起到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作用。田甜等研究人員在帕金森癥模型小鼠中考察了針刺前后腦內自噬相關指標的變化。
研究表明,針刺陽陵泉穴能夠顯著上調小鼠腦內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溶酶體膜蛋白表達,并修復受阻斷的自噬—溶酶體通路。自噬水平的上調抑制了帕金森癥的標志性病理蛋白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在小鼠腦內的積累。隨著自噬水平的恢復,小鼠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損傷獲得改善、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活力和運動行為學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進一步研究表明,這種針刺誘導的自噬水平上調不依賴于mTOR通路。這種特性區別于常用的自噬誘導劑(如雷帕霉素,rapamycin),而且針灸作為一種物理療法,為避免化學藥物的副作用和避開化學藥物遞送中血腦屏障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這項研究不僅從自噬角度探索了針灸改善神經退行性病變的分子機制,而且為針灸這一古老中醫療法在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等方面的應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來源|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編輯|化學加
官微 化學加 2016-1-28同時發出
投稿合作郵箱:cs@huaxuejia.cn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