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珠三角60%以上的企業高管都出自華南理工大學。這個說法可能難以考證,卻形象地說明了華南理工與廣東經濟發展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真愛”關系。有教育專家點評,沒有哪一所學校像華南理工這樣,從學科布局、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等全方位對一個區域經濟發揮如此直接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杜小明在畢業典禮上為學生頒發榮譽證書。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攝
校長王迎軍:華南理工科研“頂天立地”
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王迎軍。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攝
在廣東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作為廣東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先行者,華南理工大學有怎樣的新謀劃,將發揮怎樣的新作用?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王迎軍就此接受了南方日報的專訪。
這位優雅大氣的女科學家嚴謹地描繪了大學的發展藍圖,又親切幽默地談起與學生互動的趣事,充分展現了一位大學校長濃厚的人文情懷。
1、工科排名躍入世界50強
南方日報:建設高水平大學,您認為華南理工大學的底氣來自哪些方面?
王迎軍:講到底氣,首先是學校的綜合實力。經過60多年的建設發展,華南理工大學從當年全國四大工學院之一,發展成一所理工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辦學實力穩居國內一流,邁入了世界知名大學的行列。去年發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華南理工大學工科排名躍入世界50強,這其中中國大學進入的僅有6所,華南理工是其中之一,這充分彰顯了學校的工科優勢;學校的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農業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物理學6個學科都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7個學科排在全國前10名,輕工排全國第一。
我們的底氣還來自這所大學與廣東經濟騰飛血肉交融的辦學歷史。曾有省、市領導和教育界專家跟我探討說,華南理工大學的辦學特色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示范性意義。
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科學研究對區域經濟的引領支撐作用。我們有建筑、材料、機械、生命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的1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這不僅在廣東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也是很少有的。研究水平是國際前沿,應用出口多在廣東。這些既“頂天”又“立地”的研究,為廣東經濟轉型升級作出獨特貢獻。
二是人才培養凸顯創新、創業特色,在校本科生就能在Science、Nature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就能創立年收入1200萬的物流公司。
三是就業去向,我們的學生來自全國、全世界,畢業后不僅“熱衷”于服務廣東,更被地處廣東的世界500強、全國500強的龍頭企業所青睞。可以說,沒有哪一所高校與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有如此緊密的聯系,起到如此特別的作用。
2、學校已培養7位兩院院士
南方日報:當前廣東正在大力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華南理工大學將作出怎樣的新貢獻?
王迎軍:大學不是象牙塔,不能關著門辦學。華南理工一直秉承“融入發展促發展,主動服務上水平”的理念辦學。當你被需求,你就能發展。現在對于重大科技的需求非常廣泛,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產業發展關鍵共性技術的需求,二是對于創新人才的需求。
說起開發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這是我們所擅長的,可以發揮我們在工程、技術方面的特長。近年來學校承擔來自各級政府的技術攻關項目總經費超過40億元,其中包括近五年中以首席科學家單位主持的5項“973計劃”項目和200余項“863計劃”項目。通過這些項目攻關,解決了一大批關乎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在支持廣東乃至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為了滿足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我們圍繞重大需求,積極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學校自己培養了7位兩院院士,這在廣東高校中是遙遙領先的。學校創新了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模式,培養出一批敢創新、能創業、會創造的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比如擁有6項發明專利、3000萬年產值的青年博士胡大為等,他們都活躍在廣東各行各業的高新企業中。
第十二屆“挑戰杯”華南理工學子載譽歸來,獲得特等獎的鐘滔同學代表團隊展示獎杯與獎狀。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攝
3、專利轉讓:全國高校第一
南方日報:說起產學研,這是很多大學頭疼的問題,目前還存在“兩張皮”問題。華南理工在這方面成效卓著,有哪些好經驗可以分享?
王迎軍:我們在這方面有傳統、有儲備,也有實踐。有幾點體會:
一是探索實踐出了產學研的協同合作模式。比如派駐企業科技特派員、建立校企聯合研發中心,通過這些方式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引導單純的項目合作轉向長期的戰略合作,在以校地共建研究院為產學研創新試驗田,將前沿研究的重心下移、向產業的前端推進,實現學校科技成果和相關產業全方位對接。
二是促進專利成果轉化。華南理工大學每年授權專利2000多項,十幾年來一直位列全國高校前列。把它們轉化為生產力是我們的任務。在《2015中國大學評價》中,我們的專利技術轉讓指標排名全國高校第一。根據廣州市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華南理工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和發明授權量在全市大專院校中占的比例都超過了四成。
三是重視和地方的合作,把科研轉化平臺放到校園外面。學校建成各類工業研究院20多個。通過多年的運行已有很好的成效。
華南理工大學車隊設計制造的廣東省第一輛大學生F1方程式賽車。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攝
4、論文發表:創頂尖期刊大滿貫
南方日報:作為校長,您希望華南理工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什么樣的?
王迎軍: 我們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
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作為校長,培養學生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快樂。
強調全面發展,首先是以德為先。華南理工的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母校,都有很強的責任感、榮譽感。我們的研究生,7年里無數次進入麻風病康復村,關愛麻風病康復者;我們的清明義工志愿者,28年如一日為市民提供幫助,至今已有1萬多名同學參加這一志愿活動。還有更多的同學參加到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他們在服務社會、關愛他人的過程中培養了自己優秀的品德。
既要以德為先,也要德才兼備,華南理工大學一直著力培養三創型、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近些年來,學校創新開設了各類創新班、強化班和教學改革試點班30個,每屆學生都有1000多人。特別是2009年成立的基因組科學創新班,學生們不僅實現了本科生首次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還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實現了Nature、Science、Cell三大頂尖學術期刊的“大滿貫”,被認為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華工現象”。
在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上,華南理工學生同樣表現出眾。被譽為太陽能界“奧林匹克”的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上,學生們設計的一套革命性太陽能住宅榮獲亞軍。這是中國高校在這項國際賽事中取得的最好歷史成績。
德才兼具的學生深受社會歡迎,華南理工打造出了高就業率、高就業質量和高就業滿意度的“三高”招牌。我們的學生不僅在國內,在國際上也頗受關注。2014年,建筑學一個班,就有4人被哈佛錄取,3人被麻省理工錄取。
華南理工的學生用自己卓越的成就向世人證明,“華工現象”不是偶發現象,而是一種可以復制的“華工模式”。
華南理工學子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攝
牛校淘寶:“大牛”和“牛犢”的那些牛事兒
在華南理工大學淘寶,可以淘到什么?可以徜徉紅墻碧瓦、湖光山色,可以領略特色學科、一流科研,更可以偶遇牛人們——媲美虎的“大牛”、不怕虎的初生“牛犢”。“牛犢”是如何成長的?“大牛”又是如何煉成的?以下的故事里有答案。
在這里A:大牛躬身帶“牛犢”
2013年初,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和他的學生吳宏濱所率領的研究組共同發現——“利用倒置結構可提高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榜上有名,入選該榜單的還有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對接等基礎研究成果。
同樣精彩的是,在曹鏞院士團隊教師指導下,學生們獲得多篇“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廣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以及“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世界格局、家國情懷是華南理工大學學術帶頭“牛人”的共同“基因”。
在建國60周年時評選出的建國以來300個建筑創作大獎中,何鏡堂院士占了13席,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獲獎最多的建筑師。他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兩觀三性”建筑理論,并奉獻出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建筑。此外,還有300多個大學校園規劃和建筑設計作品,人稱“校園新景物,一半屬何公”。
這些重點工程或有挑戰性的項目,何鏡堂也有意讓青年學生來挑重擔,多年來,何鏡堂共培養博士、博士后70多名,都已成長為行業骨干,其中倪陽獲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十余人獲全國青年建筑師獎。
“大牛”帶“牛犢”,這是華南理工大學優秀創新基因代代相傳的秘訣。
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邱學青為入選“英才計劃”和“筑夢計劃”的同學代表頒發錄取通知書。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攝
在這里B:有你沒見過的101分超滿分試卷
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圖書館,珍藏著一份“寶貝”答卷——教授委員會一致評出了該校有史以來第一個101分答卷。而它的“主人”竟是來自大洋彼岸華南理工大學的一位“2+2”本科生。
這樣的“牛事”在華南理工大學并不稀奇。
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精選世界排名前200強的高校進行合作,開展聯合培養、交換學習、短期交流、研究實習等,基本覆蓋學校所有專業。參加這些項目的近90%的本科生都成功申請到繼續攻讀國外名校研究生學位資格,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斯坦福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國際頂尖高校都不乏華南理工大學學子的身影。
有“最牛學生”,還有“最牛班集體”。
“華工—華大”基因組科學創新班自2009年成立以來,科研成果豐碩,截至2014年底,基因組科學創新班共有76人次以并列第一作者和署名作者的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61篇論文,該班級團隊還入選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組委會首次評出的“小平科技創新團隊”。
把科學研究當做是一件樂在其中的“美事”,這是華南理工大學創新拔尖人才的共同特質。
學生在進行科學實驗。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攝
在這里C:誕生了國內電器巨頭的創始人
38年前,華南理工大學迎來了3位新生,他們分別叫陳偉榮、黃宏生和李東生,他們三人同居一室,學習上相互討論,生活上彼此照顧,華園經歷奠定了他們共同的成長基礎。后來,他們分別創辦了康佳、創維和TCL三家電器公司,這三家公司的彩電產量曾一度占到全國總產量的40%,他們被社會各界盛贊為華園“三劍客”,也成為師弟師妹們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在校園里“淘到寶”的創業學子陳第不會忘記學生生涯中獲得的難得的創業靈感與產品雛形。“學校的學術氛圍很自由、很開放,學院也鼓勵我們多動手,這些為我后來的創業選擇提供了很大幫助。”
2010年4月,還未畢業的陳第帶著自己的團隊,用50萬元創立了“有米傳媒”。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有米傳媒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手機應用廣告平臺。2013年陳第入選《福布斯》中文版“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名單,他所帶領的團隊也作為最年輕的團隊首次闖入福布斯“2015年中國非上市潛力企業TOP10”榜單。
技術創新、引領發展,這是華南理工大學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核心所在。
數說華南理工
7個學科位居全國高校前十名,輕工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學校的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農業科學6大學科進入世界ESI排名前1%,在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上,學校整體辦學水平位于300-400區間,工科高居世界前50強
擁有7名兩院院士,位居廣東第一,22名長江學者、31名國家杰青、10個教育部創新團隊組成高水平科學家隊伍
擁有國家級科研平臺13個,且100%對學生開放
年專利授權2000余項,多年位居全國高校前列。2014年專利轉化位居全國高校第一
截至2014年底,華大基因創新班同學已有76人次在Nature、Science、Cell等國際頂尖學術雜志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61篇
近三年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均在98%以上,在教育部部屬高校及廣東省重點本科高校中名列前茅。2014屆畢業生在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就業的占簽約畢業生總數的29.29%
近3年建筑學院每年1/3的本科畢業生被全球前50名著名高校錄取,2014屆本科一個班有4名同學被哈佛大學錄取,3名同學被麻省理工大學錄取
來源|南方日報(20150602) 編輯|化學加
官微 化學加 2016-1-20同時發出
投稿合作郵箱:cs@huaxuejia.cn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