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將新組建一個委員會
《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透露,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中央科技委員會辦事機構職責由重組后的科學技術部整體承擔。
其實,中央新建的委員會由國務院組成部門承擔辦事機構職責,已不鮮見,這體現出黨中央對此項工作的高度重視。如2018年新組建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就設置在司法部;新組建的中央審計委員會,其辦公室就設在審計署。
根據2018年公布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央新設置的這類委員會,都是黨中央的決策議事機構。而設置此類委員會的目的,都是加強黨中央對某一方面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設置中央科技委員會,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足以見得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對科技工作的重視。
根據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簡稱“議案”),科技部新型舉國體制、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等職能將進一步加強,戰略規劃、體制改革、資源統籌、綜合協調、政策法規、督促檢查等宏觀管理職責將得以強化。
“重新組建科技部,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考量,要使政府、企業、學校形成一體化的國家主導的科研體系,按照新型舉國體制,完善科研全產業鏈的管理。”參與中央決策咨詢的有關座談活動的專家、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趙成根表示。
趙成根認為,科技管理體制的調整是針對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形勢和全球科技競爭的新情況。我們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集中力量在一些“卡脖子”工程上取得成績,這需要強大的國家力量的支持。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整體公布還需幾日,等啥?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官宣的,只是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僅僅是本輪黨和國家機構方案的部分內容。
整個方案什么時候能得知?參考5年前那次機構改革的進度條,我們來捋一捋時間線。
首先,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后,把國家機構改革部分的內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
2018年3月1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聽取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經過數天的審議,全國人代會于3月17日批準了該方案。
當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全文,是等到人代會正式閉幕后,才和公眾見面。
再之后,方案的輔導讀本會正式出版,屆時會有各個領域的領導、專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亮點所在。
此后,全國黨政機構改革將如火如荼開展,省、市、縣逐級落實。直到2019年7月5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召開,上一輪機構改革劃上一個句號。
因此,這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和公眾見面,還需要等幾天。
但結合二十大報告和二十屆二中全會、中共中央民主協商會等會議內容,我們可以推測幾個趨勢。
一是繼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二十大報告對“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完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加強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理順行業協會、學會、商會黨建工作管理體制”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上一次改革時,就非常強調堅持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這次必然會繼續加強。
二是更加強調防風險、護安全。近幾年,格外強調提高風險意識,防范各類風險。二十大報告對安全提到了不少:“堅持黨中央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完善國家安全力量布局,構建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除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涉及到的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外,為應對其他各類風險,可能也會有所動作。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本身是要在治理體系上進行完善和理順,重點提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王景玉教授認為,這次機構改革將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強化能力,建構有利于科技創新、保護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確保國家科技安全、發展安全、數據安全;同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直面社會關切,使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能夠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更好地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支持和保障。
金融占據“半壁江山”,為啥?
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重點是加強科學技術、金融監管、數據管理、鄉村振興、知識產權、老齡工作等重點領域的機構職責優化和調整,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這次的改革方案共涉及13項內容:包括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組建國家數據局、優化農業農村部職責,完善老齡工作體制,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國家信訪局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精減中央國家機關人員編制等。
“以前的機構改革主要關注精簡機構、轉變政府職能、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建設服務型政府、部門職能的合并整合或重組。這次改革主要適應國際形勢和國內發展需要,著重理順管理職能和體制機制,重點關注與國家整體安全相一致的金融安全、發展安全、科技安全、社會安全等領域。”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王景玉教授表示。
記者發現,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突出重點行業和領域,聚焦于專業部門的精細調整,涉及金融領域的內容尤其多,針對性比較強,力度較大,相信有助于破解一些事關重大、社會關注的難點問題,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黨的二十大對深化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重點問題,也正是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的重要方向。
這次的改革方案中,金融相關占了6項,占據了整個方案的“半壁江山”,足見重視程度,釋放了強化金融監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等重要信號。
根據方案,國務院將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統籌推進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改革,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加強金融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統一規范管理。
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派出機構為主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意味著這次改革不僅加強對于金融整體的監管,也加強對于中央對地方政府的金融監管。
此前的河南村鎮銀行事件、地方債危機等,對于新形勢下如何更好應對金融風險敲響了警鐘。這波機構改革,從制度入手強化金融監管,對未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幾家單位“升級”了,憑啥?
記者梳理發現,方案里有多家單位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包括:在銀保監會基礎上新組建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證監會由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知識產權局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的國家局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信訪局由國務院辦公廳管理的國家局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換句話來說,這幾家都“升級”了,它們所涉及的工作,被擺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前兩項內容與金融工作相關,是這次機構改革的重要內容,前文已作論述;知識產權則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息息相關,保護創新、尊重原創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應有之義;關于信訪局的工作內容也不必贅述了,此次“升級”也是“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執政理念在實際工作中的進一步凸顯。
此外,新組建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這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大潮流。
其實此前,不少地方已經成立了數據資源管理部門。比如浙江,是在2018年上一輪機構改革中,組建了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負責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和大數據資源管理等工作。這次國家數據局的組建,可說是讓地方的數據局有了上頭的“娘家”。
這次改革還釋放了完善老齡工作體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強烈信號。
記者看到,多項老齡工作重歸民政部。方案中,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將改設在民政部,中國老齡協會改由民政部代管。
其實,在2018年的機構改革前,全國老齡辦本就設在民政部,中國老齡協會也由民政部代管。這兩者都是時隔5年從衛健系統重回民政系統。
不僅如此,這次改革后,國家衛健委的組織擬訂并協調落實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措施等職責也劃入民政部。我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工作變得越來越緊迫。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上,民政部門將承擔起更重要的責任。
而在優化農業農村部職責方面,將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家鄉村振興局,其多項職責劃入農業農村部,在農業農村部加掛國家鄉村振興局牌子。
其實,單設的國家鄉村振興局掛牌時間很短,2021年2月25日才正式掛出。它的前身是“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就是大家熟知的“國務院扶貧辦”。記者推測,這方面調整主要涉及內部,對外工作開展方面,影響不大。
在精減中央國家機關人員編制方面,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照5%的比例進行精減,收回的編制主要用于加強重點領域和重要工作。
這項改革可以對應二十大報告里的話——加強和改進公務員工作,優化機構編制資源配置。以往的機構改革中,精簡一直是個關鍵詞。
國務院已定了精簡的調,接下來,地方各級政府也會有所動作。但地方編制本就吃緊,還存在不少編外人員。因此這項改革落到地方,是會收回空余編制、按需調劑編制還是如何,還要看各地的具體操作。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