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醫藥經濟進入調整期,但發展韌勁仍在。“預計2023年,中國醫藥經濟將開啟增速反彈的高質量發展新進程,在經濟基本面平穩復蘇的前提下,2023年我國醫藥制造業營業收入預測增長8.9%(統計口徑不含器械);預測藥品終端市場銷售額將達到23062億元,比2022年增長9.1%。”近日,在珠海橫琴舉行的第34屆全國醫藥經濟信息發布會上,國家藥監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林建寧對近三年我國醫藥經濟運行情況進行了回顧梳理,并發布對2023年醫藥制造業的新預測。
在林建寧看來,過去三年進入調整期,原料漲價、終端失速、資本退潮,然而挑戰之下,醫藥經濟的轉型升級沒有停步。
從企業結構看,我國醫藥工業生產企業100億以上級別的營業收入占比已經從2016年的13.7%提升到20%,利潤占比從12.9%提升到約18%;其中制藥前十強的集中度已經超過16%,頭部企業在危機中穩健增長,拉動醫藥堅韌增長的第一矩陣已經形成。
根據“財富500強”披露數據顯示,中美制藥頭部企業(以各領域第1名為例)的規模比從十年前的1:23提高到如今的1:3,中美藥品流通頭部企業的規模比從十年前的1:8.4提高到如今的1:2.4,中美藥品零售連鎖頭部企業的規模比從十年前的1:188提高到如今的1:80,中國醫藥主流企業成為實現制藥強國夢的排頭兵。
從區域格局看,國內已形成以長三角、環渤海、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為核心,特色產業園區協同分布為特征的集群式格局。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正在不斷提升藥械制造業格局,將會打造世界一流的中醫藥生產基地和創新高地,成為中醫藥走向國際的航標旗艦。
“對比2019—2022年,雖然個別年份增速進入低谷,但是醫藥經濟規模總量穩中有升,后續增長有韌性;企業結構及區域布局升級,集約化態勢已顯現;終端業態更迭,用藥剛需不會萎縮;創新投入加碼,頭部力量正全力追趕國際前排,中國已經是制藥大國,正在向著‘大而強、大而優’的高質量發展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南方所對2023年醫藥經濟的反彈預期比較樂觀。”林建寧表示。
在預測發布的同時,林建寧也點評了2023年中國醫藥經濟的活力新賽道:
第一是第四終端持續放量。預計2023年,第四終端醫藥銷售額有望突破3500億元,增長約23%。然而,網售業態的變化比線下快,例如近期出現的OTC直播售藥引起了業界關注,如何規范網絡時代藥品信息傳播,新營銷模式也引發新的思考。
第二是藥械融合快速發展。國際制藥巨頭均已涉足數字療法,并在超過22個細分疾病領域進行數字療法相關業務。
第三是CDMO保持較高的市場景氣度,國內藥品創新的專業分工將會更加細化。
第四是人工智能(AI)引燃的藥物研發效率革命。ChatGPT近期的爆火,使得AI+醫藥的應用場景進一步吸引資本關注。國內AI技術應用,主要還在藥物研發階段,參照之前國際上流行的統計口徑,AI預測臨床試驗成功的準確率約為87%,讓藥物發現時間縮短40%,讓藥物臨床試驗時間至少節約50%。在林建寧看來,未來AI將改變世界,也必然會重塑醫藥生態。
林建寧總結道:“復蘇信號顯現,政策鼓勵投資。新賽道潛力釋放,醫藥行業對資本回流的吸引力長期看好,醫藥創新投資的熱度有望回升,投資會成為拉動醫藥經濟新增長的一大動能。而新藥上市提速,集采降價促進了公眾對藥品的可及性,疫情后全面衛生保健意識加強,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擴大,醫藥消費需求升級對提振復蘇也是利好。”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