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團隊的文章“Ebola Viral Glycoprotein Bound to Its EndosomalReceptor Niemann-PickC1(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結合內吞體受體NPC1的分子機制)”,從分子水平闡釋了一種新的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第五種機制),這種新型機制與之前病毒學家們熟知的四種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都大為不同,成為近年來國際病毒學領域的一大突破;該研究為抗病毒藥物設計提供了新靶點。
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團隊的王寒,施一,宋健,齊建勛是該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福院士為本文通訊作者。這項研究加深了人們對埃博拉病毒入侵機制的認識,為應對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及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高福院士研究團隊在實驗室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靈長類動物發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級(Biosafety Level 4)烈性病毒。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1976年首次被發現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經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2014年3月開始,一場以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為中心的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疫情迅速在整個西非蔓延開來,共導致了28000多人感染,死亡人數接近11000人。
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爆發,中國政府派出首批62名工作人員組成首批移動實驗室檢測隊出征塞拉利昂,高福院士受命任中國CDC實驗室檢測隊前方工作組副組長,主要負責與國際組織的溝通、外聯等工作,工作期間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On the ground in Sierra Leone”(行走在塞拉利昂大地上)的現場工作紀實文章,并隨后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發表埃博拉病毒基因進化重大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高福院士研究團隊
高福院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說,前不久,我們團隊在研究中發現,人TIM分子不與埃博拉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直接相互作用,而是通過結合病毒囊膜上的磷脂酰絲氨酸分子來促進病毒感染。這個成果以“埃博拉病毒入侵:人TIM分子的結構與結合PS的分子基礎”為題發表在我國頂級期刊《科學通報》上,同時被該雜志收錄為2015年第35期的封面文章。
高福院士說,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團隊進一步探索埃博拉病毒進入細胞后在內吞體里發生的入侵機制,率先解析了NPC1分子的腔內結構域C的三維結構。這一重大發現預示著人們能夠針對激活態糖蛋白頭部的疏水凹槽設計小分子或多肽抑制劑,來阻斷埃博拉病毒的入侵過程。進一步的分析發現,激活態糖蛋白與腔內結構域C結合后,會發生構象變化,使得糖蛋白的融合肽更容易暴露出來,插入內吞體膜上,從而啟動膜融合過程。
來源|央廣網 編輯|化學加
官微 化學加 2016-1-15同時發出
投稿合作郵箱:cs@huaxuejia.cn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