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近年來,隨著電化學的蓬勃發(fā)展,將電化學與廉價金屬催化的碳氫鍵活化相結(jié)合,受到了廣泛關注。2018年,雷愛文課題組(Nat. Commun. 2018, 9, 798.)在不同電解條件下,實現(xiàn)了鈷催化烯烴的電氧化C-H環(huán)化反應,合成了一系列二氫異喹啉酮(Figure 1B)。然而,由于缺乏手性配體以及電解質(zhì)在對映選擇性決定過渡態(tài)的不利影響,將電化學應用于廉價金屬催化的不對稱碳氫鍵活化尚未被報道。
在之前的研究中,作者發(fā)展了新型的Co(II)/Salox催化體系,成功實現(xiàn)了不對稱碳氫鍵活化/插炔(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02892)、不對稱碳氫鍵活化/脫氫氧化和胺化(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10106)構建磷中心手性,以及不對稱碳氫鍵活化同時構建C-C和C-N雙軸手性分子(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08912)。作者設想,如果對Salox配體進行合理的修飾,可形成獨特的手性腔(chiral cavity),能夠?qū)蛳N進行高度區(qū)域和對映選擇性的反應(Figure 1C)。近日,浙江大學史炳鋒課題組報道了首例電氧化鈷催化苯甲酰胺衍生物與烯烴的對映和區(qū)域選擇性C-H/N-H環(huán)化反應,合成了一系列手性二氫異喹啉酮衍生物(Figure 1D)。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首先,作者以苯甲酰胺衍生物1a與苯乙烯2a作為模型底物,進行了相關反應條件的篩選(Figure 2)。篩選結(jié)果表明,當以Co(OAc)2?4H2O(10 mol%)作為催化劑,NaOPiv?H2O(2.0 eq.)作為添加劑,tBu-Salox(L1-7)(12 mol%)作為配體,1a先在TFE溶劑中室溫反應6 h后,再于簡單的非分隔電解槽中繼續(xù)與苯乙烯2a反應36 h,可以80%的收率得到產(chǎn)物3aa,ee為96%。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在獲得上述最佳反應條件后,作者對苯乙烯底物2的范圍進行了擴展(Figure 3A)。研究表明,具有不同電性取代的苯乙烯底物,均可與1a順利反應,獲得相應的產(chǎn)物3ab-3ag,收率為52-82%,ee為86-98.5%。具有共軛結(jié)構的苯乙烯,也是合適的底物,獲得相應的產(chǎn)物3ah-3ai,收率為62-79%,ee為97-98.5%。然而,當使用更具挑戰(zhàn)性的α-烯烴(1-己烯,2j)時,反應的對映和區(qū)域選擇性均有所降低,獲得兩種不可分離的區(qū)域異構體3aj和3aj'(Figure 3B)。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為了進一步解決α-烯烴的對映和區(qū)域選擇性問題,作者對反應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Figure 4)。當將配體改為tBu-Salox(L1-7)與3,4,5-三氯吡啶(L2-7)的雙重配體,溶劑改為TFE與DCE的混合溶劑時,可獲得98%收率的產(chǎn)物3aj,ee為94%,rr為95:5。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此外,作者通過CV實驗,進一步闡明Salox配體L1-7和吡啶配體L2-7的作用(Figure 6)。研究表明,L1-7與鈷配合物的配位可能阻止電解下Salox配體的氧化分解(Figure 6A)。同時,L2-7對區(qū)域選擇性的影響應該發(fā)生在環(huán)金屬化之后(Figure 6B)。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最后,作者對反應機理進行了研究(Figure 7)。首先,作者合成了幾種環(huán)鈷中間體(RC)-Co-1、(RC)-Co-2-TCPy與(SC)-Co-1(Figure 7A)。其次,(RC)-Co-1可與苯乙烯2a反應,可以25%的收率與96% ee得到產(chǎn)物3aa,表明了(RC)-Co-1參與了催化循環(huán)(Figure 7B)。同時,由于缺乏次級相互作用,(RC)-Co-1與2j的反應,僅獲得中等對映選擇性和較差區(qū)域選擇性的產(chǎn)物3aj。相反,(RC)-Co-2-TCPy與2j的反應,具有優(yōu)異的對映選擇性(94%ee)和區(qū)域選擇性(96:4 rr)。此外,當在(RC)-Co-1與2j的反應體系中加入L2-7后,產(chǎn)物3aj的對映選擇性和區(qū)域選擇性重新出現(xiàn)。這些結(jié)果表明,L1-7和L2-7的組合有助于提高對映選擇性和區(qū)域選擇性。基于機理研究,作者還提出了一種可行的立體控制模式(Figure 7C)。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總結(jié)
浙江大學史炳鋒課題組基于機理的配體設計策略,首次實現(xiàn)了Co(II)- 電催化烯烴的對映和區(qū)域選擇性C-H/N-H環(huán)化反應。同時,通過相關的實驗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反應機理和立體控制策略。此外,通過對反應機理的理解,可促進配體設計,從而在廉價金屬催化的電化學不對稱C-H官能團化反應中開發(fā)出更高效的手性配體。
文獻詳情:
Qi-Jun Yao, Fan-Rui Huang, Jia-Hao Chen, Ming-Yu Zhong, Bing-feng Shi*. Enantio- and Regioselective Electrooxidative Cobalt-Catalyzed C?H/N–H Annulation with Alkenes. Angew. Chem. Int. Ed. 2023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zhuǎn)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