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JACS Au:脫氫偶聯反應實現高能炸藥TNDPT 的高效合成

來源:化學加原創      2023-01-12
導讀:全硝基取代長氮鏈稠環化合物(TNDPT)作為新一代的含能材料,因其優異的爆轟性能、較低的機械感度和良好的熱穩定性,在火炸藥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近期,西北大學的魏顥課題組與南京理工湯永興課題組深入合作,通過預連接策略實現了吡唑環的脫氫偶聯,該策略完美的控制了唑類分子脫氫偶聯反應中的區域選擇性與交叉偶聯的化學選擇性。運用該方法,改進了含能分子TNBP與TNDPT的合成路線,縮短了合成步驟并提高了產率。該工作不僅提供了一種實用的唑類分子偶聯方法,還為含能分子的設計與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圖片9.png

雙吡唑作為一種重要的雜環骨架廣泛應用在材料、生物活性分子和金屬配合物中。南京理工的湯永興教授與愛達荷大學的Shreeve教授報道了一種基于雙吡唑骨架的新型含能分子1,2,9,10-tetranitrodipyrazolo[1,5-d:5',1'-f][1,2,3,4]tetrazine(TNDPT)(J. Am. Chem. Soc. 2017139, 13684),其爆轟性能與CL-20相媲美,是一種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新一代高能炸藥。然而,它的合成路線冗長,產率較低并且需要使用到非常危險的高濃度水合肼。

圖片10.png

圖1. 重要的聯吡唑化合物的例子(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Au

過渡金屬催化的脫氫偶聯反應已成為構建聯芳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與經典偶聯反應相比, 脫氫偶聯反應不僅減少了繁冗的底物前功能團化操作, 提高了反應效率, 而且其原料來源也更為廣泛, 大大增加了反應的實用性, 降低了生產成本。設想,如果兩個吡唑環能夠通過脫氫偶聯反應直接相連,則可以為這類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一種簡便、直接、高效的方法。然而,吡唑環的脫氫偶聯反應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性。1)區域選擇性。吡唑環具有三個不相等的氫原子,兩個吡唑環之間的脫氫偶聯反應可以產生六種異構體。2)化學選擇性。兩種不同的吡唑環偶聯反應具有競爭性。

圖片11.png

圖2. 雙唑的合成(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Au

魏顥課題組一直開展碳碳鍵活化的研究,他們發展了一種分子內脫羰偶聯反應。在該類型的反應中,羰基就像一雙“無形的手”,在反應中將兩個芳基提前連接起來,反應后再脫去(J. Am. Chem. Soc2018, 140, 586;Chem. Sci202011, 12366;Chem. Commun., 201955, 1907;Chem. Rev. 2021121, 365)。受到該反應的啟發,作者設計了一種預先連接的反應模式,在反應中引入一個“預連接”基團,該基團在反應中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解決了區域選擇性的問題。將分子間的反應轉化為分子內的反應。

第二:解決了化學選擇性的問題。分子的反應形式也可以實現不同吡唑環之間的交叉偶聯。

第三:充當了保護基團。在偶聯反應中,裸露的吡唑氮原子必須予以保護,該基團也在反應中起到了保護基的作用,無需額外引入。

圖片12.png

圖3. 本文的工作(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Au

“提前-連接”基團的選擇是本策略的關鍵,通過多種基團篩選,最終確定吡嗪作為“提前-連接”基團。該反應具有良好的官能團兼容性,重要的是可以實現不同官能團吡唑環的交叉偶聯。而這些化合物是很難用其它方法合成的。此外,該方法還適用于咪唑環和吡咯環之間的偶聯。

圖片13.png

圖4. 底物范圍(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Au

采用該方法,可以改進重要的含能分子TNBP和 TNDPT的合成路線,大大縮短了合成路線,提高了產率。

圖片14.png

圖5. 合成應用(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Au

總結

 西北大學魏顥課題組與南京理工湯永興課題組深入合作,受酮的分子內脫羰偶聯反應啟發,發展了一種唑類分子的脫氫偶聯反應,該方法實現了多種唑類分子的脫氫偶聯,并成功的運用于含能分子TNBP TNDPT合成路線改進中,進一步證明了該方法的實用性。該方法為含能分子的設計與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獻詳情:

Tianyang Yu, Yan Wang, Yaqun Dong, Derui Han, Ning Liu, Bozhou Wang, Yongxing Tang*, Hao Wei*. Dehydrogenative Syntheses of Biazoles via a “Pre-Join” Approach. J. Am. Chem. Soc. Au 2023, https://doi.org/10.1021/jacsau.2c00597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