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JACS:安徽大學與湘潭大學合作在團簇精確自組裝領域取得新進展
來源:安徽大學 2022-12-13
導讀:近日,安徽大學先進材料原子工程研究中心朱滿洲/康熙研究團隊與湘潭大學裴勇教授展開合作,實現了團簇在超晶格中的多層次三重螺旋自組裝。相關研究成果以“Triple-Helical Self-Assembly of Atomically Precise Nanoclusters”為題在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線發表(DOI:10.1021/jacs.2c11341)。
“螺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形貌之一,在大到星系運動軌跡、小到生命遺傳物質中均廣泛發現。盡管螺旋結構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是通過化學手段構筑具有精確結構的螺旋陣列仍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原子級別精確的螺旋組裝結構可以確切了解結構單元間相互作用以及組裝模式,對日后構建更多結構各異、功能迥別的螺旋結構具有指導意義。目前已有相關螺旋組裝工作是利用生物分子形成“金屬離子-DNA堿基對”,以堿基互補配對方式形成螺旋結構,或是利用柔性長鏈有機配體形成主客體結構單元構建不連續的螺旋結構。然而,但如果拋開這些復雜配體的話,從頭設計合成原子精確的螺旋結構仍難以實現。
圖1. Au6Cu6(4-MeOBT)12納米團簇的多層次三重螺旋自組裝。由于金屬納米團簇的結構精確性以及表面環境復雜性,這些超小納米粒子有望形成具有獨特結構與性能的組裝體,特別是螺旋結構。在此工作中,研究人員以全硫醇保護的Au6Cu6(4-MeOBT)12納米團簇為例,揭示了該團簇利用自身結構的扭轉以及豐富的分子間相互作用在超晶格中形成的多層次三重螺旋自組裝結構,并全面闡述了Au6Cu6(4-MeOBT)12納米團簇三螺旋組裝體的形成機理以及性質表現。研究發現相對于單體,三螺旋組裝體具有寬化并紅移的紫外吸收波長、增強的拉曼信號以及更長的激發態壽命,這些結果均表明兩者間顯著不同的電子結構。這些發現為深入理解原子精確的金屬納米團簇在超分子水平上形成復雜分層結構提供了一些見解,對利用納米結構單體通過自組裝設計和創建精確的螺旋結構具有借鑒意義。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李浩、湘潭大學化院教師汪璞以及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朱晨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安徽大學朱滿洲教授、康熙教授和湘潭大學裴勇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安徽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參考資料:http://www.ahu.edu.cn/2022/1212/c15059a298887/page.htm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