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化學結緣,與手性“結婚”
章偉光曾在一篇追憶自己化學啟蒙老師的文章里寫道:“我在南昌十九中讀書時,什么課目都不怎樣,因為班上牛人太多!唯獨一位化學老師卻讓我愛上了化學!”正是在那個時候,章偉光開始與化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如今已過50歲的章偉光有著多重身份:教授、創客、CEO、導師、科學家,他在每一個角色中來回轉換,對每一個角色他都始終充滿著熱情與信心。所有的這些角色,看得出,他最習慣的稱謂,還是被人尊稱其為科學家,或者被他的學生,包括一些年輕的公司同事管他叫“章老師”。繁忙的工作之余,章老師喜歡打網球、羽毛球,且身手不凡。
2016年元旦,他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這樣寫道:“在創新創業的征程上,我的理想是帶領‘研創手性科技’成為一個有社會責任的,為大眾健康作出貢獻的上市公司,隨著廣東省粵科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市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兩家著名風投的入主,在2016年新年鐘聲敲響之前,為上市邁上了堅實的一步……”
研創手性科技,是一家專業提供藥物分離純化及工業制備一體化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一直來,這個領域的市場,主要是被一兩家洋品牌壟斷,研創手性科技是中國手性色譜柱第一品牌和國內運營領跑者。章偉光教授,正是這個“領跑者”的領跑者。
2015年10月21日,科技日報專門對章總曾有過一篇專訪,記者許茜。在此,化學加很愿意將其原文轉載分享出來。
章偉光:“業余”教授 “專業”CEO
“在科技成果轉化這條路,我依舊是在摸索中。如果未來年輕人可以接力,我不想做CEO;最理想的,是在企業里專心做好‘首席科學家’。”
見到章偉光是在科技部人才中心日前(化學加注:指2015年10月21日)組織的最新一期“科技創新CEO特訓營”,他正和十幾位科技企業董事長聽培訓課,學習如何寫好商業計劃書。平日里站在講臺上的他,今天做學生顯得興致勃勃,邊聽邊記筆記。
在微信里,章偉光的昵稱是“章三”,特訓營里的同學們都稱呼他“三哥”。
晚上8點,學員們組織集體討論“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三哥”第一個發言,短短13分鐘談了自己近10年的創業歷程,思路清晰,看不出一絲的疲憊。
一小時后,一天的培訓結束了,他顯得有些意猶未盡。還沒吃晚飯的章偉光招呼記者坐下,聊起了自己的近況。
“我也在忙著為項目找VC”,當章偉光與記者談起融資,差點忘了他是華南師范大學特種材料研究所的教授。
但對如今的章偉光來說,他更重要的身份則是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CEO,“投資”“市場”“用戶”成了他掛在嘴邊上的詞。“我每天都要關注公司的現金流情況,那是企業的‘血’呀!”
章光偉開玩笑說,“現在,我更像是‘業余’教授,‘專業’CEO。”
手性不高冷
雖自嘲“業余”,但章偉光的履歷卻顯得沒那么“業余”:主持完成國家、省、部、廳級30余個科研項目,在“Advance Material”、“Chemistry Science”、“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獲國家發明專利8項,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客座科學家……
看著這份“開掛”般的個人簡歷,記者知道,這位“業余”教授分明是位學術大咖。“大咖”主要從事手性分子識別與分離材料研究,乍一聽,有種“不明覺厲”之感。
可“業余”教授不想讓手性技術變得“高冷”,沒有“玄乎”的專業術語,章偉光向記者講述了藥物史上悲傷的一頁——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震動世界的“反應停事件”。
1957年10月,一種新型藥物沙利度胺風靡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受制于當時的科技水平,藥品生產廠家宣稱其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應藥物”,反應停成為“孕婦的理想選擇”。但很快,人們發現服用了反應停的孕婦生出的嬰兒很多四肢殘缺。雖然各國當即停止了反應停的銷售,但這一事件最終導致全世界誕生約1.2萬畸形兒。
“后來的研究發現,沙利度胺實際上是由兩種非常相似的化學物組成,相似得就像左、右手一樣,難以區別,所以叫它們手性化合物”,章教授舉起雙手示意,“其右手化合物可以抑制妊娠反應,而左手化合物卻能導致胎兒畸形,罪魁禍首就是它。”但遺憾的是,由于當時檢測手段落后,也無法分辨哪個是左手化合物,哪個是右手化合物。
如今,對于手性分離藥品,人們已經不再陌生。“氧氟沙星這種藥你知道吧?‘左旋氧氟沙星’是去掉了右手化合物;而不標記‘左旋’字樣的,則是沒有分離左右的”,章教授一會兒舉手,一會兒放手,賣力地向記者們講解這富于哲學意味的化學結構。
從做企業開始,章偉光已經數不清向多少人講過手性化合物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他希望將這一技術帶向更廣闊的“舞臺”。
因為,在章偉光看來,手性分離能做的事還有很多。“下一步的應用方向是在農藥上。一些手性殺蟲劑,左手化合物是殺蟲不殺人的,而右手化合物卻是殺人不殺蟲的。問題是,這些手性殺蟲劑把左、右混在一起,既殺人又殺蟲,對人類健康及自然環境危害極大。要是能把它們分開,該是一件多好的事!”
創業一念間
這位“業余”教授是如何變成“專業”CEO的呢?時間推回到十年前。
2005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當章偉光結束了兩年的研究科學家項目后,他在思索著未來的路——回國后做什么?
那時,章偉光已是別人眼里的“人生贏家”——擁有教授職稱、系主任頭銜,但他想尋找學術和行政外的第三種可能:“繼續當教授,再往上走是院士,這輩子評上的機會不大;當官呢,自己又不太適合。我就琢磨著,可不可以把技術轉化一下呢?”
在新加坡做化學系研究員的兩年,章偉光逐步形成了他的核心技術——手性藥物分子識別與分離。在國內,當時這一技術的應用尚處于空白,他想將手性分離技術轉化為產品,創造更大的價值。那么,把技術轉給企業嗎?
早年間,一次失敗的轉化經歷讓他放棄了這樣的選擇。
章偉光曾參與過國內一個綠茶飲料的科研項目,那時還沒有康師傅綠茶飲料,這個項目轉給企業后卻沒有成功。“其實,那個技術的轉化難度并不高,只要把綠茶提取出來,保證綠茶的顏色和茶湯不腐壞就可以。但問題就出在科研與生產割裂,缺少科研人員的持續跟進”,章偉光略帶沮喪,綠茶飲料的商機就這么錯失了。
那時,“綠茶滑鐵盧”讓圍著實驗室轉的章偉光頭一次認識到,科研與生產的迥異,它們不該是“兩張皮”,而該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
獅城是章偉光的福地。那里不僅讓他邂逅了手性,還讓他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很多做應用研究的教授都有自己的公司。學校內部設有風投,投資人選擇優質項目進行介入,而且教授可以在其中占有股份、參與分成。”章偉光回憶,新加坡的轉化機制給了他很大的啟發:科研人員是最懂技術的,也更適合將其帶向應用、推向市場。
回國后,2006年,章偉光的名片上多了一個稱呼:廣州研創生物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教授CEO的創業故事從這里開始講起。
路,還很遠
不過,這個創業故事沒能按照人們預想的劇情進行:既沒有“ABC輪”,也沒有“情懷PPT”,有的只是——7年的沉寂。
從2006年創業,到2013年迎來第一筆真正意義上的投資,七年間,章偉光一直潛心摸索手性分離技術到底該如何對接市場。
有人曾笑話章偉光,做了這么久也沒什么大動靜。但他覺得,科技成果產業化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項更為耗時的工作。理論研究只是理想狀態的結果,一旦走向應用就會面臨很多問題,有大量的技術細節需要反復確認。
章偉光的公司有一個手性檢測產品,主要是依據一篇學生的論文進行設計的;但進入實際生產階段,論文里的數據結果卻無法重復。“科學研究存在一些偶然性因素,也許就是那一次恰好碰上了。”但生產實踐要的是“必然”,而不是“恰好”;從“恰好”到“必然”,章偉光足足琢磨了三年,溫度、環境……生產工藝流程的每一個細節都要反復論證和實驗。
有了好的產品,下一步就是市場,要把產品和市場對接起來。象牙塔里走出來的章偉光做起了產品經理,他學著如何適應客戶的需要,再把需求反饋給研發團隊,引導研究方向。“科研人員容易按照自己的喜好,卻可能和市場是脫節的,我要及時糾偏。”
伴隨著公司的成長,這位“專業”CEO不斷地給自己加“特技”:打不開市場,就去做營銷;銷量上去了,量產跟不上,又去琢磨生產工藝;公司有了一定規模,再去建設管理制度;面對新的競爭對手,他又開始忙活著技術革新……
談及以后的規劃,章偉光說到,“在科技成果轉化這條路,我依舊是在摸索中。如果未來年輕人可以接力,我不想做CEO;最理想的,是在企業里專心做好‘首席科學家’。”
教授、創客、CEO、科學家,章偉光在多個角色中來回轉換,但也許始終未變。
在章偉光的朋友圈里,寫著一首名為《遠方》的詩:
選擇遠方,不一定為了流浪;
選擇流浪,也不一定是為了遠方。
只不過因為同一種信仰,我們堅持獨行在路上……
化學加編后
參考: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經化學加編輯補充。
官微 化學加 2016-01-07同時發出
投稿合作郵箱:cs@huaxuejia.cn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