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成千上萬種致病蛋白,大多數情況下傳統小分子藥物僅能作用于位于細胞表面的一小部分蛋白,而絕大多數致病蛋白都位于細胞內或核內,與胞內或核內表面相對平滑的致病蛋白長效強力結合,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藥物皆無能為力。
針對“不可成藥”致病蛋白質,誘導目標蛋白降解被認為是更有效的開發策略。泛素化對人體蛋白質降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泛素化參與調控細胞周期、增殖、凋亡、分化等大量生命活動,與腫瘤、心血管、自身免疫等疾病的發病密切相關。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PROTAC)和分子膠(Molecular Glues)利用人體泛素—蛋白酶體降解系統,打破了藥物設計的傳統觀念,通過技術的革新,重新定義了小分子藥物,為新藥研發開拓了新的方向。目前很多公司正在加碼對蛋白降解技術的研發投入,但這是一個全新的賽道,溶解性、透膜性和選擇性等問題的技術突破依然道阻且長。
由獵藥人俱樂部、動脈新醫藥主辦,凱萊英醫藥集團協辦的《小分子創新藥的先機-PROTAC和分子膠的能量之旅》線上沙龍將于2022年10月11日15:00舉行,攜手杰出教授和資深專家共同探討,為您呈現一場關于PROTAC和分子膠的能量之旅。
會議時間:2022年10月11日15:00-17:00
主辦單位:獵藥人俱樂部、動脈新醫藥
協辦單位:凱萊英醫藥集團
觀看方式:化學加視頻號
長按或掃碼關注化學加視頻號
預約觀看直播
會議議程:
胡新輝博士
凱萊英醫藥集團
CTO&CBO
獲得布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加入凱萊英之前,分別在云頂新耀、羅氏、葛蘭素史克、美國默克、美國強生等知名跨國藥企,從事多年創新藥研發工作。先后參與或領導過多個小分子和生物藥從臨床前到商業化的各階段藥學研究,擁有豐富的創新藥全生命周期研發和制藥新技術開發應用經驗。
王佳奇
動脈網蛋殼研究院
高級研究員
有著豐富的創投領域工作經歷,現專注于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領域的深度研究,先后撰寫了《蛋殼研究院賽道估值報告之TAVR》、《2022納米藥物白皮書》、《數字療法白皮書》等。
饒燏
清華大學藥學院
教授
2007年在美國佐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獲博士學位。饒燏教授長期從事藥物發現的化學生物學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圍繞‘抗重大疾病先導化合物的發現和優化’展開。近年來主要致力于蛋白質靶向降解技術(PROTAC)的開發和應用。
于海軍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藥物遞送系統和活性載體材料。2006年獲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高分子化學博士學位。先后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和日本東北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國自然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和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科研項目。
楊小寶博士
標新生物
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他是華東理工大學和中科院有機所聯合培養博士,原上海科技大學助理研究員,美國西奈山醫學院和美國北卡羅來納教堂山分校博士后,上海東岳藥業研發部總工程師,葛蘭素史克上海研發中心研究員。2013年出國加入金堅教授課題組,其在美國北卡教堂山分校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任博士后,并一直在蛋白降解領域深耕,從事蛋白降解小分子藥物的設計開發。2016年回國后加入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姜標教授課題組任助理研究員,并組建了蛋白降解藥物研發團隊。
樊磊博士
海創藥業藥化
資深副總裁
畢業于美國布蘭代斯大學,之后先后在上海睿智化學研究有限公司以及成都睿智化學研究有限公司擔任研發總監。2014年加入海創藥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小分子創新藥物研究,研究內容也包括Protac藥物的研究,涉及領域包括:腫瘤以及代謝類領域。主持以及參與的多個項目進入臨床階段。
張晨博士
海思科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新藥化學一部總監
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學位和美國羅格斯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在加入海思科前曾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加入海思科后,任職于新藥化學部,致力于小分子創新藥的研發工作,涉足糖尿病,鎮痛以及腫瘤等領域的藥物化學發現工作,目前已有多個品種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其中包括國內首個BTK-Protac臨床化合物HSK29116。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