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誠摯感謝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的作者、讀者和審稿人并與其進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討材料科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主編黃嘉興教授攜其編輯團隊在2022年開啟了走進中國一流高校和研究所的系列研討會活動。
金秋十月,秋風送爽,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 將走進美麗的蘇州大學,攜手蘇州大學邀請9位優秀的青年學者做主題報告,與大家分享他們的最新成果和科研心得。此次會議主席為蘇州大學路建美教授和西湖大學黃嘉興教授,特別邀請了蘇州大學材化部主任張正彪教授和蘇州大學遲力峰院士致開幕詞,此次活動將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
我們誠邀您參與這次論壇,與這些杰出的青年學者互動交流,以期拓寬科學視野,獲得創新靈感!
觀看方式
直播日期:2022年10月9日 (周日)
北京時間:13:20 - 17:15
直播平臺:化學加微信視頻號、B站直播間
掃碼預約觀看
會議日程
會議主席
黃嘉興 教授
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主編
西湖大學
黃嘉興教授2007-2021年任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助理教授,Morris E. Fine材料與制造青年講席教授,副教授以及正教授。2021年全職加入西湖大學,受聘材料科學與工程講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材料化學,聚焦于用化學原理和手段來提高納米材料的可加工性,使之能被方便而廣泛地應用。一些例子包括新型碳材料,顯微成像,二維納流體,塊體納米結構材料,膠體納米材料的合成、加工以及組裝,以及這些新材料在智能防腐涂層、摩擦學、新能源、工業廢料的回收升級和個人護理及公共衛生等方面的應用。曾獲獎項和榮譽包括國際氣溶膠研究聯合會每四年一度頒發的Fissan-Pui-TSI獎、美國古根海姆獎、日本學術振興會邀請學者、德國洪堡研究獎、教育部長江講座教授、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和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并常年入選全球高被引作者名單。他也是美國化學會首本國際合作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之高起點新刊《材料研究述評》的創刊主編。
路建美 教授
蘇州大學
路建美,獲浙江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蘇州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當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中國化學會會士、中國化工學會會士、教育部第七、八屆化學學部科技委委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發改委“環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和科技部“智能納米環保新材料及檢測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兩個國家級平臺的負責人。主要成果如下: 1. 獲獎:202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14和2019年兩次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和2017年兩次獲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17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3年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2. 文章:以第一/通訊作者在Nat. Commun., JACS,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Chem. Eng. J., Ind. Eng. Chem. Res.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588篇,他引超過1萬次。3.專利技術及產業化:獲授權發明專利189項(美國專利42項),轉讓專利11項、成果產業化32項。發明的柔性吸附材料及其新裝備在美國墨西哥灣和大連716等40余起重大溢油事故中成功應用;發明的吸附-催化降解雙功能材料及其新裝備在全國15個省份的揮發性有機物 (VOCs)治理中成功應用。
特邀嘉賓
李耀文 教授
蘇州大學
報告題目
可印刷光伏材料與組件探索
李耀文,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江蘇優秀青年基金”、“仲英青年學者”等人才項目資助;擔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太陽能材料專業委員會專家成員,江蘇省材料學會副秘書長,蘇州市化學化工學會理事。長期從事可印刷光伏材料及器件(有機、鈣鈦礦)相關研究,尤其在可印刷太陽能電池材料合成、新型器件結構探索,大面積光伏印刷技術及功能場景應用器件開發等關鍵制備工藝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迄今,共發表SCI論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在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un., Joule, Adv. Mater., J. Am. Chem. Soc.等高水平雜志上發表SCI論文60余篇,被引用7800余次,H影響因子49。其中,ESI熱點論文5篇,ESI高被引論文15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負責人,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0余項。
黃麗珍 教授
蘇州大學
報告題目
有機半導體表界面調控和傳感應用
黃麗珍,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系獲得學士學位,2011年在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獲得博士學位,2011-2013年在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加入蘇州大學遲力峰教授團隊。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有機半導體薄膜表界面科學與應用,探索通過表界面手段調控高有序有機半導體薄膜的生長行為、物化性質、電輸運狀態及其調控機理,利用有機半導體薄膜表界面處特有的光、電以及化學特性,構建面向新型柔性、智能器件的光、化學以及生物分子的高性能傳感器。先后主持國家級項目多項,含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1項,基金委面上項目2項,青年項目1項,以骨干參與科技部戰略合作項目1項。共發表論文60余篇,含Science Advances (1篇),Advance Materials(4篇),Advance Functional Materials (1篇),Small (1篇)等,封面論文3篇。獲批授權專利7項。
孫啟明 教授
蘇州大學
報告題目
分子篩限域金屬催化材料的合成及應用
孫啟明,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在吉林大學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隨后在香港中文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孫啟明長期從事分子篩的合成與催化研究。先后開發出系列新穎的合成策略,制備納米尺寸、多級孔道結構分子篩及分子篩限域亞納米/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并將其應用于重要的工業催化反應(如甲醇制烯烴、烷烴脫氫)、新能源開發利用(如光解水制氫、液相化學儲氫)及CO2加氫等領域。近年來,以第一/共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Chem、JACS(2篇)、Angew. Chem.(3篇)、Adv. Mater.(4篇)、Natl. Sci. Rev.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5篇,6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他引2700余次。2020年榮獲中國化學會“菁青化學新銳獎”,2021年榮獲中國分子篩“新秀獎”,并獲聘江蘇省特聘教授。
張偉 特聘教授
蘇州大學
報告題目
耐極端條件鋰二次電池
張偉,國家海外優青基金獲得者,特聘教授,博導。2016年于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其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加入蘇州大學材化部和蘇州大學化學科學國際合作創新中心。一直從事極端條件下鋰離子電池表界面化學研究。迄今為止,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申請美國、新加坡專利2項。
王亞星 副教授
蘇州大學
報告題目
錒系核素分離與應用研究
王亞星,2011年本科畢業于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2014年碩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2019年在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加入蘇州大學任副教授。2022年獲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021年獲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從事放射化學與輻射防護相關工作,研究范圍涉及核廢物處理處置、輻射探測與防護材料、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在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CS Chem.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授權國內發明專利6項,美國專利2項。目前擔任中國核學會錒系物理與化學分會理事、《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青年編委。
陳冬赟 教授
蘇州大學
報告題目
多維多孔微納功能材料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
陳冬赟,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教授。主要從事化工吸附分離材料的研究,圍繞如何對吸附材料進行精準設計和表/界面物理化學性質研究強化分離特性,從而滿足其在化工領域中的氣相和液相污染物分離回收與凈化處理的需求。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江蘇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等各級項目多項。已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Chem. Eng. J.等著名化學化工期刊總計發表論文196篇,SCI他引5700余次,H指數45。申請發明專利共59項,授權發明專利46項(美國專利15項),已轉化11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兩項(分別第二、第五),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一項(第二),入選江蘇特聘教授(特別資助)。
耿鳳霞 教授
蘇州大學
報告題目
類石墨烯二維材料表界面
耿鳳霞,蘇州大學教授,博導,入選海外高層次人才青年計劃等。2009年獲得日本筑波大學博士學位;2009-2014年在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及ICYS研究員工作。致力于功能性無機層狀材料的合成、結構解析與應用研究。近年來在Nat Synthesis、PNAS、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學術刊物發表SCI論文50余篇。
段昊泓 副教授
清華大學
報告題目
面向雙碳目標的電解水制氫新技術
段昊泓博士,清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獨立PI,博士生導師。2009年于北京大學獲學士學位,2014年于清華大學獲化學博士學位,2015-2018年在牛津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加入清華大學化學系。入選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青年項目”、北京市杰青,獲得2021年度青山科技獎。從事塑料、生物質、大宗化工原料等資源的催化轉化的基礎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于Nat. Catal.、Nat. Commun.(6)、J. Am. Chem. Soc.(3)、Angew. Chem. Int. Ed.(5)、Chem. Soc. Rev.等國際學術期刊40余篇,主編英文專著一部(2022年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出版)。研究成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美國化學會C&EN、Forbes、英國Nature Portfolio、Chemistry World等網站報道,得到National Science Review、Nature Catalysis、Nature Synthesis和Chem等期刊的亮點報道。任《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化學進展》、《中國化學快報》和《Exploration》等刊物的青年編委。
邱宇辰 助理研究員
吉林大學
報告題目
界面誘導光電功能材料的組裝與器件
邱宇辰,吉林大學“鼎新學者”,助理研究員。2021年博士畢業于吉林大學,博士期間在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聯合培養,師從江雷研究員。目前,在吉林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一直從事光電材料圖案化組裝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Adv. Mater.等期刊。
期刊介紹
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AMR)主要發表短小精悍、具有作者團隊自己研究特色的述評文章,或者前瞻性觀點,和美國化學會現有的綜述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和Chemical Reviews一起組成新的高影響力綜述期刊平臺。AMR自2020年10月首發起航以來,獲得了全球科研界的極大支持與廣泛關注,已先后被ESCI和Scopus收錄。
所有的Account/Viewpoint 文章都需要得到編輯團隊的邀請才能投稿。我們也歡迎大家自由提交Proposal,編輯團隊會認真評估并考慮邀請。
如果有任何關于如何提交Proposal或者全文的問題,請直接聯系AMR編輯團隊:eic@stu.acs.org。
期刊網址:
https://pubs.acs.org/journal/amrcda
聯系方式:
eic@stu.acs.org (主編信箱);
amr@shanghaitech.edu.cn(編輯部信箱)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