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炎院士 唐孝炎院士1932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蘇太倉,195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孝炎院士于1972年領導開創了我國環境化學領域的系統研究和教學,是我國大氣環境化學研究領域最早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五十年來,圍繞著我國大氣環境污染問題和挑戰,她帶領著北京大學大氣環境化學團隊在大氣臭氧、酸雨、大氣細顆粒物化學以及臭氧層保護等方面作出諸多具有開拓性、引領性和創造性的科學研究和政策支撐。 她在國內首次設計組織了光化學煙霧大規模綜合觀測研究,證實光化學煙霧在我國存在并發現不同于國外的成因,由此制定的防治措施,使蘭州夏季嚴重的光化學污染顯著緩解。 她組織在酸雨輸送成因和致酸氧化劑的研究方面開展工作,相關成果為確定我國酸雨研究和防治方向起到關鍵作用。 針對我國城市大氣污染的特點,她在大氣細顆粒物的來源、形成及對城市大氣污染的作用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大氣復合污染”的科學概念,這一科學思想更成為日后大氣污染研究的核心。在此之后,她仍不斷拓展大氣環境化學研究和學科發展的新領域,更為北京奧運、廣州亞運等國家重要賽會的空氣質量保障做出了重要貢獻。 她積極參與國際公約履約工作,尤其是在維也納臭氧層保護公約和蒙特利爾議定書的履約過程中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她主持編寫的《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逐步淘汰國家方案》獲得國際組織的高度評價。 她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年、1987年、1990年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2004年獲國家環??偩值诙弥袊Wo臭氧層貢獻獎特別金獎;2005年獲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平流層臭氧保護獎;同年獲得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頒發的維也納公約20周年貢獻獎。 唐孝炎院士熱愛科研,但她更看重自己作為教師的職責。五十年來,她將一片丹心融入培桃育李,率先開設了《環境概論》、《三廢治理》、《環境化學》和《大氣環境化學》等一系列環境課程,為中國環境科學的科研、管理和教學培養了學術帶頭人和骨干。1990年出版的《大氣環境化學》教科書,獲得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2008年,彼時已76歲的唐孝炎依然心系青年學生,為本科一年級學生開設了《環境問題》課程。她說:“我一輩子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做了老師。” 唐孝炎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在環境化學領域辛勤耕耘,為推動我國環境關鍵問題研究、政府重大環境決策以及環境科學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如今已至耄耋年歲的她,對環境化學的熱愛依然不減,仍不斷探索著新的領域,她在獲獎感言中如是說道—— “粗略一算,我從事環境化學方面的工作已經四十余年了,但對它還是熱愛不減。 身體情況已經不允許我做實驗和野外考察這些事情了,所以現在更喜歡和年輕人一起交流,以此獲得更前沿的資訊。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依然希望盡我所能做更多的事情。目前《大氣環境化學》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兩本教材的改編再版,也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有序進行中。 在此我真誠地希望,我們能形成更強大的創造力,開拓進取,探索創新,把環境事業做的更好!” “環境化學終身成就獎”介紹
來源:SDU環研院青年、北大環院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