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中南民大楊應奎團隊在聚合物基能源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來源:中南民族大學 2022-07-13
導讀:為應對全球能源危機和生態環境污染的嚴峻挑戰、賦能綠水青山和達成碳中和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電化學能源是其重要載體。其中,電極材料決定著電化學能源的服役性能與成本效益,目前以金屬化合物、貴金屬等非有機材料為主,其未來面臨能量受限、資源枯竭、成本高、回收難等挑戰。以有機聚合物為電極材料兼具資源豐富、結構可調、理論容量高、成本低、易回收、可再生等優點,但仍存在導電性差、實際容量小、輸出電壓低、穩定性差等問題,難以滿足器件高能量、大功率、長循環的應用要求。近年來,中南民族大學化材學院楊應奎教授團隊針對上述問題展開系統研究,在聚合物基能源材料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團隊創新成果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本征型聚合物電極材料:通過調節活性中心(Mater. Today 2021, 50, 170; 影響因子IF 26.9)和鏈結構(Energy Environ. Mater. 2022, DOI: 10.1002/eem2.12275; IF 13.4),結合Clar芳香理論(J. Mater. Chem. A 2021, 9, 20985; IF 14.5)調制電子效應(Nano Energy 2020, 70, 104525; IF 19.1),調控拓撲結構(Renew.Sustain. Energy Rev. 2021, 147, 111247; IF 16.8)和聚集結構(ACS Nano 2020, 14, 14675; IF 18.0),協同提高正極電壓、反應活性和能量密度,并闡述了本征結構與性能之間的構效關系(Adv. Sci. 2022, 9, 2103798; IF 17.5)。二、復合型聚合物電極材料:通過原位聚合方法提高碳納米相的分散性、相容性和載荷轉移能力(J. Mater. Chem. A 2022, 10, 5918),提出了“原位反應成核”誘發形成核殼異質結(J. Mater. Chem. A 2021, 9, 6962)、納米雜化串晶(J. Mater. Chem. A 2021, 9, 10652)和三明治夾芯結構(Energy Environ. Mater. 2022, DOI: 10.1002/eem2.12399),構建三維電子/離子傳導網絡(Chem. Eng. J. 2022, 449, 137858;IF 16.7),充分暴露活性位點(J. Mater. Chem. A 2020, 8, 5882),調諧儲能機制(Chem. Eng. J. 2020, 401, 126031),繼而提高電極導電性、實際容量和循環性能。三、聚合物衍生納米結構:通過空間限域聚合、軟模板反應調控納米結構和表/界面載荷輸運能力(Energy Environ. Sci. 2020,13, 1743; IF 39.7),調制電子結構提高能量轉換效率(Angew. Chem. Int. Ed. 2020,59, 1611; IF 16.8),結合化學摻雜與金屬單原子負載提高反應活性(Adv. Funct. Mater. 2021, 31, 2009197; IF 19.9),協力多元分級復合結構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和服役穩定性(J. Mater. Chem. A 2021,9, 13001),為發展高性能、低成本的納米結構能源材料提供了新路徑和新觀點。
據悉,楊應奎教授于2016年入職中南民族大學以來,帶領團隊獲批國家基金7項,并入選湖北省創新群體;以通訊作者在TOP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2篇,包括IF>10論文30篇、封面論文11篇,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力。此外,聯合廣東企業創建石墨烯研發中心,組建了佛山“藍海人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新獲發明專利授權16項,完成技術轉化3項;依托團隊技術創立公司入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開發了導電漿料、熱管理膜、光伏漿料和表面處理劑等系列新產品,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資料:https://www.scuec.edu.cn/xww/info/1004/9980.htm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