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大學物理學院光伏技術研發團隊李志強等人與暨南大學合作在硒化銻太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獲得了10.12%的光電轉換效率。相關成果“Sb2Se3 Thin Film Solar Cells Exceeding 10%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Enabled by Injection Vapor Deposition (IVD) Technology”以河北大學為第一單位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IF=30.85,DOI:10.1002/adma.202202969)。我校碩士研究生段召騰和暨南大學梁曉楊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李志強博士(校聘教授)和暨南大學麥耀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硒化銻(Sb2Se3)由于其強各向異性的晶體結構和光電特性受到科研人員的關注。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思路來提高硒化銻太陽電池的器件性能:1)控制Sb2Se3帶狀結構(Sb4Se6)n沿<001>方向垂直排列生長。保持(Sb4Se6)n垂直襯底堆疊來增強載流子的輸運和收集效率,但是這種方法會對形成高質量異質結界面造成挑戰;2)通過控制Sb2Se3吸光層表面和內部的摻雜水平來控制載流子和缺陷的密度,由于Sb2Se3材料本征缺陷的形成取決于原子化學勢,因此需要在制備過程中嚴格控制反應條件來避免深能級缺陷的形成。該團隊在前期工作“9.2%-efficient core-shell structured antimony selenide nanorod array solar cells”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10:125)中創造了當時Sb2Se3太陽電池9.2%光電轉換效率世界記錄,曾入選2019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本工作中作者提出了一種新型Sb2Se3薄膜制備技術:射流氣相沉積(IVD),該技術在制備Sb2Se3薄膜時可以抑制深能級缺陷的產生,并且制備的薄膜沿[001]方向垂直生長,更為重要的是制備的Sb2Se3太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達到了創紀錄的10.12%,為進一步提高Sb2Se3電池的性能提供了思路。
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河北大學光學工程學科經費以及生命科學與綠色發展學科群經費的支持。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202969
參考資料:https://www.hbu.edu.cn/info/1164/16523.htm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