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孫家鐘: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化學家,教育家

來源:吉林大學化學學院      2022-05-16
導讀:孫家鐘(1929.12-2013.2),天津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化學家,教育家。

圖1:孫家鐘院士

1935年—1941年就讀于南開小學、培才小學、耀華小學。1941年進入天津耀華中學讀書。1947年9月考入私立津沽大學(河北大學前身)機械工程系。1948年9月報考燕京大學,于1949年3月進入燕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學習。1952年暑期畢業, 9月分配到鞍山鋼鐵公司工作,11月調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工作,參與創建了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1956年—1978年任吉林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1978年—1990年任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80年7月18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后更名為院士)。1993年任理論化學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主任。孫家鐘從事理論化學教學和科研工作60多年,在分子間相互作用、配位場理論方法、多重散射Xα自洽場理論方法、約化密度矩陣、量子化學多體理論、高分子固化理論和標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82年,《配位場理論方法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孫家鐘為第二完成人,唐敖慶教授為第一完成人)。共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2013年2月24日,孫家鐘因病于長春逝世,享年84歲。

一、多才上進的樂觀少年

1929年12月7日,孫家鐘出生于天津租界的一個儒商之家,書香門第,童年時家境比較殷實。父親是家中長子,精通外語,在天津的銀行和外貿公司做翻譯工作。母親是大家閨秀,師范學校畢業,當過小學教員。

圖2:童年的孫家鐘(左2)

孫家鐘天資聰穎,許多東西一學就會,無師自通,富有想象力,經常有奇思妙想,對一些好奇的事情特別愛刨根問底。他在學習方面從來不讓父母操心,寫字方正工整、認真細致、一絲不茍,是班級同學中學習成績最好的一個,深得父母和老師的喜愛。受父親的影響,孫家鐘從小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語。

少年時的孫家鐘是個樂觀、有主見、不循規蹈矩的孩子,尤其喜歡唱歌,經常在大人們面前表演,從不怯場。20世紀30年代末,天津發了一場大水,損失慘重,再加上當時戰亂頻發,使當地居民生活苦不堪言,這種情況也極大地影響了孫家鐘一家的生活。就是在這種困苦的環境下,孫家鐘也能找到自己的樂趣,苦中取樂。

1935年,孫家鐘就讀于南開小學,學習成績一向很好。1937年讀小學三年級時,日寇發動侵華戰爭,天津失守,日軍的瘋狂轟炸使南開小學毀于戰火。不得已,孫家鐘轉學至天津培才小學。1940年,在小學還差一年畢業時,受戰爭影響,孫家鐘又轉學到天津耀華小學,在那里讀完了小學。可謂學業斷續,顛沛流離,在孫家鐘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對侵略者強烈的憤慨之情。

1941年,孫家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市著名的中學——耀華中學。抗戰期間,學校號召師生不買日貨,抵制奴化教育,永不當亡國奴。孫家鐘在抵制日寇的環境中成長,讓他過早地成熟起來,立志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于是更加刻苦學習,各科成績都很優秀。1947年7月,孫家鐘在耀華中學畢業,他在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秉承著耀華中學“尚勤尚樸,惟忠惟誠”的校訓,塑造了高尚的愛國情操和堅韌不拔的優秀品格。

二、考取名校 知遇名師

1947年7月,孫家鐘從天津耀華中學畢業后,開始參加高考,并考入私立津沽大學(河北大學前身)機械工程系。9月,孫家鐘進入津沽大學學習。當時,國內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受戰爭的影響,加之孫家鐘不太喜歡所學的專業,學習興趣不高,于是就以生病為由在家復習,準備重新考學。

圖3:孫家鐘的燕京大學新生報到表

1948年9月,孫家鐘報考了燕京大學并被順利錄取,于1949年3月進入燕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學習。在這里,他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立志投身于化學研究。

當時的燕京大學化學系主任是蔡鎦生教授(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1957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化學系外籍教師有威爾遜(S.D. Wilson,有機化學)、竇威廉(W.H. Adolph,生物化學)等人,還有很多從英國、美國學成回國的中國學者任教,可謂師資力量雄厚。燕京大學化學系有一座三層的化學樓,內有百人大教室,也有幾十人的小教室;擁有本科基礎課的大實驗室,也有教師、研究生用的小實驗室;還有圖書閱覽室,世界化學期刊、工具書等一應俱全。學校教學基本用英文教材,寫報告是英文的,考試試題是英文的,校園內張貼的海報也是英文的,因此,燕京大學學生的英文水平都比較高。

孫家鐘在燕京大學學習一段時間后,逐漸與蔡鎦生教授熟悉起來,他被蔡鎦生教授淵博的學識、豐富的教學經驗、高超的科研水平所折服。他時常向蔡鎦生教授請教物理化學問題,每次,都得到了蔡教授耐心、專業的解答。對于孫家鐘的勤學好問,蔡鎦生教授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看好這個年輕后生,認為孫家鐘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化學研究的好苗子。從此,他們交往甚厚。有了蔡教授的指導和點撥,孫家鐘對化學愈加感興趣,并立志要一輩子研究化學。

1952年,孫家鐘大學畢業,當時正值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燕京大學化學系并入北京大學,孫家鐘成為了燕京大學化學系最后一屆畢業生。但正是在燕京大學化學系的學習經歷,為孫家鐘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三、唐敖慶院士的得意門生

1952年,孫家鐘從燕京大學畢業后,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奔赴新興的東北工業基地,投身到國家的發展建設中來。他被分配到鞍山鋼鐵公司工作,成為一名技術工人。與此同時,蔡鎦生教授也奉命來到長春,帶領同期來的一班人創建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建系初期,人才特別缺乏,蔡鎦生教授想到剛畢業的孫家鐘,于是向上級部門申請把孫家鐘從鞍山鋼鐵公司調到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

孫家鐘來到長春后,在蔡餾生教授、唐敖慶教授等人的帶領下,參與了化學系的創建工作,成為了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的首批建設者之一。孫家鐘為此感到非常欣慰,因為能夠和他所景仰的蔡鎦生教授一起工作,并從事他所喜愛的化學事業。更令他感到幸運的是,他在這里結識了唐敖慶教授,從此與唐敖慶教授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當時,孫家鐘與唐敖慶教授在同一個辦公室,給唐教授做“物質結構”課程的助教。在建系初期,唐教授承擔了繁重的教學任務,一個人先后主講了十幾門課。但唐教授上課從不帶教案,記憶力驚人,只用幾根粉筆,就能準確清晰地推導出一個又一個復雜的化學公式,讓學生聽了興趣盎然、心馳神往。其獨特的授課風格、淵博的知識和充沛的精力使孫家鐘深為嘆服。他決心以唐敖慶教授為榜樣,苦練教學本領,成為一名好老師。為增加知識量,他開始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地埋頭于書山之中,啃了一本又一本,衣帶漸寬終不悔。唐敖慶教授發現后,肯定了他的刻苦精神,然后認真嚴肅地對他說:“讀書有兩種態度:一種人是‘躺在’書上讀書,作者怎么說,他就跟著跑,完全聽憑別人牽著鼻子走;另一種人是‘站在’書上讀,作者講得對就聽,講得不夠清楚要敢于和作者爭論,找到他的不足之處,這樣才能把書讀活了。兩種人相比,后一種人不僅吸取了前人的成果,還看到了一片又一片未被開墾的荒原。”唐敖慶教授的話,深深印在了孫家鐘的腦海里,從此他不再死讀書,而是學會了“站在”書上讀。

圖4:孫家鐘在給學生上課

兩年后,在唐敖慶教授的親自講授示范和具體指導下,孫家鐘于1954年開始走上大課講臺,講授了第一門課“物質結構”。由于酷似唐老師的授課風格,大家都稱他得到了唐敖慶教授的“真傳”。但他自己仍舊嚴謹謙虛,不斷總結授課方法、豐富教案內容,務使教學精益求精。

唐敖慶教授曾說:“要想當一名稱職的老師,你的知識水平一定要比講課所需要的水平高兩個層次!教好一門課不容易,要不斷深造提高,只有站在高層次上講課才能深入淺出,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獲得最大的收益。”他還經常叮囑孫家鐘:“同樣一門課,今年講的比去年講的一定要有所更新,科研領域新的生長點非常多,老師不能總拿一份講稿年年講,一定要及時地把最新成果引入教材,這也是衡量一個老師教學水平高低與否的標志”。多年以后,孫家鐘仍然對唐敖慶教授的教誨記憶猶新,并在教學工作中認真踐行。

圖5:孫家鐘(左2)等人與唐敖慶教授(右1)交流

化學系創建不久,唐敖慶教授決定招收研究生,孫家鐘等幾位年輕的助教有幸成為了他的第一批學生。按照唐敖慶教授的要求,孫家鐘等人認真研讀他布置的專業書籍,并按時參加小組會討論,匯報讀書體會、收獲和遇到的問題。然后,針對學生們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唐教授以清晰的思路,提綱挈領,一一解答。孫家鐘從唐老師那里學到的不只是淵博的知識,還學到了科學的思維方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那以后,孫家鐘不斷從唐敖慶教授那里得到許多真傳,學到很多真學問,為他以后從事理論化學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開端。

圖6:唐敖慶教授(中)與孫家鐘(左)、江元生(右)研討

孫家鐘在唐敖慶教授的指導下,開始了他的理論化學科研工作。除了備課、上課外,孫家鐘夜以繼日的攻讀學術專著。他發現,即使最享盛名的科學家的著作也是存在瑕疵的,總有一些留待后人探索、加以完善、突破的地方。受唐敖慶教授的啟發,孫家鐘不再是只讀書,而是從課題出發、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有一次,唐敖慶教授把一個討論有機分子同系物鏈長的科研課題交給了孫家鐘。這個課題因有了唐敖慶教授的“模式”,進展得很順利,并很快產出了成果。1956年,孫家鐘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直鏈分子平均長度的一般公式》。在此基礎上,不久后他又發表了第二篇論文《直鏈分子平均長度的一般公式和平均半徑》。自此,孫家鐘開啟了他的教學與科研的新篇章,逐漸成為化學系教學效果優良、科學研究成績顯著的優秀青年教師。

圖7:孫家鐘的科研筆記

孫家鐘不只在化學專業的教學研究見長,在數學和物理方面的基礎也很扎實。他深知理論化學研究必須依賴于扎實的數理基礎,所以,他數理兼修,且皆有所為。其中,在物理方面他掌握了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統計力學、量子力學、量子場論、固體物理等;在數學方面他掌握了數學分析、微分方程、實變復變函數、高等代數、群論等。最終,他做到數理化交叉融合,為研究工作的深入打下了厚實的理論基礎。孫家鐘在教學和科研上迅速成長,被吉林大學列為重點培養的青年教師,1963年破格提拔為副教授,成為化學系第一個晉升副教授的青年教師。

圖8:1965年,唐敖慶與物質結構討論班學員合影(左起:古正,孫家鐘,劉若莊,張乾二,唐敖慶,戴樹珊,鄧從豪,江元生,鄢國森)

圖9:全國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1965年)成員在30年后的合影(左起:江元生、鄧從豪、孫家鐘、唐敖慶、張乾二、劉若莊、戴樹珊、鄢國森)

1963年8月,為了推進我國物質結構研究,培養高層次理論化學研究人才,教育部委托唐敖慶教授在吉林大學舉辦了為期兩年的“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該討論班由孫家鐘、鄧從豪、劉若莊、張乾二、鄢國森、戴樹珊、江元生和古正8名正式學員和31名旁聽生構成。孫家鐘積極參加并協助唐敖慶教授組織安排討論班的各項工作,從中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和提高,以致后來成為著名的“唐門八大弟子”之一。在討論班上,唐敖慶教授主講量子化學方面的系列課程,并帶領學員開展配位場理論方法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從連續群到點群的不可約張量方法,從而統一了配位場理論的各種方案,創造性地發展和完善了配位場理論。

圖10:理論化學研究所教師合影(前排右3為孫家鐘)

1978年,孫家鐘被評為教授。當時的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在全國舉足輕重,聲名顯赫,這更堅定了他一生孜孜不倦研究理論化學的決心和信心。

四、中國理論化學奠基人之一

孫家鐘在60年代開始研究李群、李代數及其在化學中的應用和配位場理論。70年代以后的研究課題有:分子間相互作用;多重散射Xα自洽場理論;分子軌道對稱守恒理論;李群、李代數和量子化學中的多體問題;二階約化密度矩陣理論;高分子固化理論和標度研究等。這些課題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國內外學術雜志上共發表150余篇論文。他作為主編,出版了學術專著《量子化學中的不可約張量方法》和《定性分子軌道理論》,他還是《配位場理論方法》《配位場理論方法補編》和《約化密度矩陣引論》等學術專著的主要作者之一,并完成上述兩部配位場理論專著英文版的全部翻譯工作。

60年代中期,孫家鐘參加了唐敖慶教授領導的配位場理論研究,他們將參數擬合方法與Hartree-Fock方程相結合,發展成一種從頭計算的理論方法并得到應用。1966年,孫家鐘隨唐敖慶教授出席北京暑期國際物理討論會,他們的配位場理論研究成果被大會評為十項優秀成果之一,討論會認為:“該成果豐富和發展了配位場理論,為發展化學工業催化劑和受激光發射等科學技術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70年代到80年代初,唐敖慶和孫家鐘等人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1982年以后,孫家鐘和他的研究集體仍然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主要貢獻是將參數擬合方法發展成為新的多體理論,并得到實際應用。提出適用于鐵族原子絡合物的新的中間場計算方案;將分子不可約張量方法延拓到二十面體群的對稱性,并首次引入準自旋的概念,使矩陣元的計算進一步得到簡化,概括了著名的補態原理;對我國豐產的稀土離子晶體成功地進行了能譜的理論分析;對過渡金屬絡合物進行了與實驗結果相符合的理論計算。1985年,法國著名配位場理論專家開布勒評論近年來國際配位場理論研究在五個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有三個方面列舉了唐敖慶和孫家鐘等人在80年代的研究成果,并譽為“中國學派”。

圖11:孫家鐘、張乾二、鄢國森在巴黎進行學術交流

孫家鐘在分子間相互作用力(即范德華引力)的研究,應用了雙中心球坐標展開公式和三維旋轉群的表示理論,分別得到對稱陀螺分子和非對稱陀螺分子的取向作用力、誘導力和色散力,證明了一級和二級微擾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具有加和性;并進一步研究了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解決了具有延遲效應的各種電磁極矩間的相互作用問題。這些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僅涉及到生物大分子間的范德華引力研究一文(《中國科學》,VOL. 19, NO. 1, 91-116, 1976),就先后有一百多位外國學者來函向孫家鐘索取論文,并被公認為當年該課題研究的最重要成果。

從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孫家鐘和他的研究集體在進行多重散射Xα自洽場理論研究中,在得到了格林函數在四個不同區域的雙中心展開公式的基礎上,推導出正確的原子氛重疊模型的多重散射Xα自洽場方程,得到了自洽場中所缺少的原子氛重疊作用項, 拓展了Xα方法的應用范圍,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嚴格的Xα理論。

80年代,孫家鐘等人深刻地揭示了二階約化密度矩陣的拓撲空間的幾何性質,明確地提出了約化密度矩陣具有準自旋群和酉群對稱性,揭示了約化密度矩陣拓撲空間的幾何性質和各階約化密度矩陣的內在聯系,為國際所公認。

圖12:1985年,唐敖慶(左4)率“中國量子化學代表團”赴加拿大出席第五屆國際量子化學大會(左1為孫家鐘)

他們還建立了前人沒有得到的孿函數多組態自洽場方程,在二次量子化表象下,應用辛群對稱性群鏈,引入孿函數表示費米子的態函數,建立了孿函數的多組態自洽場方程。作為應用,他們計算了各類典型的原子和分子的基態和激發態,發現由這類孿函數構造的多電子波函數很好地包括了電子相關作用。這一工作,受到國際密度矩陣學術中心——加拿大皇后大學數學統計系柯爾曼教授的高度重視。孫家鐘于1985年應邀出席由柯爾曼教授主持的國際密度矩陣和密度泛函學術討論會,他是出席討論會的唯一的化學家。柯爾曼教授向與會的國際知名學者介紹時稱孫家鐘是中國的化學數學家。孫家鐘向大會做的邀請報告也得到了普遍好評。

其后,孫家鐘等人又進行了高分子固化理論和標度研究,他們用標度的概念,揭示了高分子固化的本質是溶膠-凝膠的相轉變,并得到了描寫這種相轉變的廣義標度律,建立了含內環化反應的高分子固化理論。

  

圖13:理論化學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

孫家鐘不僅在科學研究方面成果豐碩,在科研管理和實驗室建設方面也獨樹一幟。20世紀80年代末,根據國際化學基礎研究發展趨勢和我國科技發展需要,1989年在唐敖慶院士建議下,國家計委批準在吉林大學建立理論化學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我國唯一從事理論化學基礎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歷經3年多的建設,于1993年順利通過驗收,正式開放運行,孫家鐘擔任實驗室主任,唐敖慶院士為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在孫家鐘的帶領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實驗室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理論化學人才,取得了許多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和地位。

面對成績,作為實驗室主任的孫家鐘,依然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他高瞻遠矚,科學規劃理論化學的發展方向。他特別強調理論和實驗的結合,認為理論一定要研究深入才能解決實驗問題。多年來,他一直踐行唐敖慶的教育科研思想:首先就是要厚基礎,比如說在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上,多年以來一直把幾門主課諸如量子力學、高等量子力學、量子化學、數學物理方法、群論、統計力學等作為研究生的必修課,只有學生把這些課程讀完了之后才能夠開始做研究工作,才能夠懂得理論;其次是培養好師資隊伍,孫家鐘特別注重年輕教師的講課效果,并經常聽這些老師講課,他聽到講得好的時候就特別高興,聽到講的有問題的時候就會嚴肅地糾正,和老師們交流應該怎么講;第三就是在研究工作當中,一定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明確研究工作對解決實踐問題的作用。

孫家鐘在科學研究上有很強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他對科學發展到什么程度,研究什么重要,應該做什么,從大局上把握得很清楚。20世紀末,他就在學術交流和研究工作中感覺到生命科學在21世紀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熱門研究方向,他一直很重視如何把理論化學運用于生命科學當中。孫家鐘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學習了解生物化學。21本世紀初,已逾古稀之年的孫家鐘開始給研究生開設“生物化學”課程。為了講好這門課,他當時買了幾本特別厚的生物化學的書,從頭到尾一頁一頁地看,看完之后把重要的內容摘錄下來,進行系統整理,形成講義,然后給研究生講授。為此,他花費了大量的心血。

圖14:唐敖慶、孫家鐘等人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證書

圖15:吉林大學祝賀孫家鐘(右2)、江元生、徐如人(左3)、沈家驄(右1)當選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座談會

孫家鐘60多年來的教學科研實踐 ,既師承唐敖慶教授的衣缽,又能獨辟蹊徑,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教學和科研領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多年來,共發表學術論文400 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四部。1982年,《配位場理論方法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孫家鐘為第二完成人,唐敖慶教授為第一完成人)。1991年,孫家鐘與江元生教授、徐如人教授、沈家驄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后更名為院士)。

五、教書育人 培養后學

孫家鐘是一位懷揣大德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從立志獻身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的那一刻起,他就擔負起了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他是敬業愛生、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潤物無聲的楷模。

圖16:孫家鐘在講課

60多年來,孫家鐘在吉林大學先后講授過物質結構、熱力學、量子化學、原子核導論、催化理論、群論在化學中的應用、李代數、量子化學中的酉群方法、相變和重整化群等10多門課程,尤其是孫家鐘在近80歲高齡時還為理論化學研究所的研究生開設與生物化學相關的《理論化學最新進展評述》課程,使同學們既能接觸基礎理論又能了解學術前沿。

孫家鐘在教學、科研工作中,特別注重培養人,且身教重于言教。1954年,25歲的他開始走上講壇,講授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門課“物質結構”,直到2012年,83歲的孫家鐘,由于身體原因不得不離開自己奮戰了58年的課堂。作為唐敖慶先生一手培養的化學工作者,孫家鐘的授課風格深受唐敖慶先生影響,他的板書嚴謹工整,從來不看講稿。他的大腦就像存儲器,各種深奧復雜的數理化公式,他都能信手拈來。他的授課內容豐富細致、簡單易懂、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每堂課上都會回顧上節課講授的內容,讓每位同學都能聽懂。“我們都愿意聽孫老師講課,他能準確地、老道地、適時地指出學科前沿在哪里,這是老一輩科學家所獨有的遠見卓識。”聽過孫老師講課的師生都有這樣的評價。為了保證在場的每一名同學都能聽清楚他講課,即便是83歲高齡的他仍然是站著講課,面向同學們,盡可能地放大音量,有時一講就是兩個多小時,即使嗓音嘶啞,他也只是喝點水,堅持把課講完。

圖17:孫家鐘(中)指導研究生

在業務學習和科研工作上,孫家鐘對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要求嚴格、一絲不茍,注重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當研究工作進入關鍵時刻,他常和師生們一起在工作室里通宵達旦,甚至有時連續奮戰達36小時,廢寢忘食地進行討論分析,直到突破才肯罷休。他對青年教師、研究生寫出的論文稿,在基本概念的準確表達、文字敘述的嚴密性以至標點符號等方面都精心推敲,讓作者反復修改直到滿意才同意發表。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名碩士生在寒假期間將經過多次修改的論文稿交給他時,距春節只有5天時間。待這名學生正月初二返校時,得知孫老師利用大年三十和初一對此稿進行修改并已正式打印待發時,深受感動,孫老師為了指導學生竟然在春節期間都在工作!

圖18:春節期間,研究生在孫家鐘(左4)家中包餃子

遇到家庭困難的同學,孫家鐘會把自己的錢和物,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送到同學的手中。家在外地的同學,不能回家過年,孫家鐘會邀請他們到自己家中,一起包餃子、守歲,師生共度春節。

孫家鐘淡泊名利,生活上他關心別人比自己更重,凡是研究生發表的論文,雖然是他進行指導把關,但自己總是署名在后,稿費更是分文不取。他對自己的生活則是低標準,輕車簡從,粗茶淡飯,衣著樸素。但對青年教師、研究生在住房、經濟困難等情況了如指掌,經常解囊相助,有時親自奔波幫助他們找有關部門解決困難。

從1978年被評為教授以來,孫家鐘先后培養了35名碩士和25名博士。幾十年來,他為國家培養了眾多專業人才,其中已有25人晉升為教授,有10人被評聘為博士生導師。

師者,人之楷模也,大智慧于內,大愛銘于心。這種高尚的人格精神在孫家鐘的身上,可以說是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切實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努力做讓學生滿意、人民滿意的教師。他不止一次地這樣說:“沒有黨的辛勤培養,沒有唐敖慶教授的悉心指導,沒有甘為‘人梯’的人們創造條件,我將一事無成。”“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勇于創新、奮發進取;淡薄名利、志存高遠。”正是對孫家鐘教書育人生涯的最真實的寫照。

六、愛黨愛國的典范

孫家鐘在教學科研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不僅體現了他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杰出才能,更源于他對祖國科教事業的熱愛之情。他把這種情懷轉化到實際工作中來,轉化到對黨的教育事業執著追求中來。1980年,孫家鐘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后的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在科學的道路上勇攀高峰,攻堅克難,積極踐行入黨的初心和使命。

圖19:孫家鐘院士

孫家鐘的一生始終以祖國的需要為己任,以精深的學術造詣和遠見卓識,胸懷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為國爭光的雄心壯志,一邊搞教學培養人才,一邊開展科學研究,數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潛心研究。他認為:無論是一所學校還是一個國家,其科研水平的崛起都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全校、全國數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孫家鐘始終及時把握國際學術前沿的新動向,開拓新課題,趕超國際學術先進水平,不斷取得一系列卓越的成就。始終抱有為國家崛起而開展科學研究的信念,以遠見卓識的目光和造詣精深的學術底蘊,為中國理論化學發展奠定了基石。

孫家鐘為人秉直,學風正派,德潔行端,深受同輩的尊重和學生的愛戴。堅定的信仰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鑄就了孫家鐘崇高的民族氣節。對于外國學者,他既尊重又不卑不亢。1979年12月,他出席東京國際量子化學會議時,在會場的布告欄上發現有“兩個中國”的問題,他和同志們立即嚴正而又恰如其分地提醒會議予以重視,會議組委會當即改正并表示歉意。每當青年教師、學生出國進修、學習或參與外事活動,他都要叮嚀一番,要求他們保持中華民族氣節,要和外國人比學習、比工作,但不要比生活。孫家鐘的人格氣節、道德文章,為晚輩后學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圖20:2012年,化學學院為執教60年的孫家鐘院士(中)授“桃李滿園”牌匾

2013年2月24日,孫家鐘在長春逝世,享年84歲。

孫家鐘的一生,是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的一生。他為中國的理論化學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為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和理論化學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傾盡全部精力。他不僅是黨的教育思想的自覺實踐者,還是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理想的引導者,是創新教育理念的踐行者。他的卓越功績彪炳我國高等教育和吉林大學的發展史冊,必將被后輩們永遠銘記!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