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陶慰孫: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吉林大學化學系主要開創者之一

來源:吉林大學化學學院      2022-05-08
導讀:陶慰孫(1895.2-1982.12),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吉林大學化學系主要開創者之一,生物化學學科的奠基人。

圖1:陶慰孫教授

1895年,陶慰孫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9歲時隨父親去日本就讀于東京山石川區原町尋常小學。11歲時進入私立日本女子大學附屬中學學習,后升入日本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1918年畢業后回國,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1919年赴美國留學,1921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23年獲康奈爾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畢業后曾去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等國的著名化學研究機構參觀學習,1923年底回國在上海大同大學任教。1927年再赴日本,到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攻讀博士。1931年完成博士論文后回國任上海大同大學教授,1932年經日本文部省批準獲京都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32年領導創建了大同大學化學系,并任化學系主任。1935-1944年兼任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與丈夫關實之教授一起來到東北工作,任東北工學院(東北大學前身)教授。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她和關實之服從國家分配,從沈陽來到長春,投身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化學系的開創工作中,與蔡鎦生教授、唐敖慶教授、關實之教授等一同創建了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

一、中國留日的第一個女博士

1895年2月20日,陶慰孫出生在江蘇省無錫市的一個律師家庭。她家境較好,自幼聰敏,勤奮好學。1902年進入上海務本女學塾學習。9歲時隨父親去日本就讀于東京山石川區原町尋常小學。11歲時進入私立日本女子大學附屬中學學習,于該校畢業后升入日本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1918年畢業后回國,在北京女子師范學校任教。1919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1921年獲哥倫比亞大學食品化學理學碩士學位。隨即,她又轉入康奈爾大學攻讀教育學,于1923年獲康奈爾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她學習刻苦,善于鉆研思考,作為為數不多的中國女性留學生,她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樂于做化學實驗,有較好的外語基礎,經常到圖書館查閱科學文獻資料,并決定終生致力于科學研究事業和高等教育事業。畢業后,為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擴大知識儲量,她又遠赴歐洲,到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等國的著名大學和化學研究機構參觀學習。歐洲的科技發展水平讓她大開眼界,耳目一新,增進了她對世界科學發展的認識和了解,加深和拓展了她的知識面,更加激發了她對科學研究的興趣與熱情,堅定了她從事科學研究的信心和決心。經歷了在歐美一些國家的留學和參觀學習,陶慰孫內心深刻地感受到中國高等教育與西方的差距。因此,參觀學習結束后,她馬上選擇了回國,回到上海大同大學任教,將她所學的知識傳授給中國的學生。

圖2:青年時期的陶慰孫

圖3:1931年,陶慰孫在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的博士論文

為提高自己的學業水平,1927年,陶慰孫再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在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小松茂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經過四年的刻苦鉆研,圓滿地完成了學業,于1932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在日本第一個獲得理學博士的女性,贏得了日本科學界的贊揚。

圖4:1932年2月,關實之(左)、陶慰孫(右)夫婦合影

這期間,她有幸與當時在京都帝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的關實之相識,兩個人一見鐘情,結為伉儷。1931年,他們學成回國。陶慰孫繼續留在上海大同大學任教。1932年,陶慰孫領導創建了大同大學化學系,并任系主任。執教期間,她主要以有機化學、生物化學教學為主,開課十余門。陶慰孫在大同大學執教期間,治學嚴謹,認真投入。她把在國外學到的先進的專業知識、實驗技能、學習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由于她知識面廣,經驗豐富,講課條理清晰、有廣度、有深度,對待學生慈祥和藹,因此,課堂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學生的一致歡迎和好評。1937年,因為對大同大學的卓越貢獻,當選為大同大學核心管理層——立達學社社員。

二、開創吉大化學  建立生化專業

陶慰孫在留學期間,培養了良好的科研能力,她在教學工作之余,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1934年開展對成熟的黃巖橘化學成分和福橘果實精油的研究。1940年研制出中國第一批注射用葡萄糖。20世紀40年代參與創建上海大同化學工業社和上海一心化學制造廠,先后生產純鹽酸、硫代硫酸鈉、水銀、液溴等化學試劑和天冬素、膀胱氨基酸、固體麥芽糖等生化試劑,為中國化學試劑工業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1935-1944年被聘為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成為當時少有的女性科技工作者,為早期的中國科研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一度陷于停頓。陶慰孫夫婦全力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反對國民黨的腐敗統治,極力抵制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威逼利誘,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而且還在經濟上給予大力資助,為營救被捕的革命同志到處奔波。他們期待著戰爭早日結束,并能夠為這個國家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陶慰孫的心情無比興奮和喜悅,極大地激發了她的愛國情懷,滿腔熱忱地投入到新中國的科教事業中。

1950年,陶慰孫已年過半百。為支持祖國邊遠地區的教育與科學事業的發展,她不顧年邁,不畏嚴寒,不顧南北方生活條件的差異,毅然同丈夫關實之從生活舒適的上海來到了地處沈陽的東北工學院(東北大學前身)任教,開始了新的執教生涯。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她再次響應號召,又同關實之一起來到了位于長春的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工作,他們的任務是創建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

當時,東北人民大學是建國后第一個開始興辦的綜合性大學。其前身為東北行政學院,是東北解放區培養黨政干部的學校,只有文科沒有理科。在陶慰孫和關實之等人來之前,這里連數理化課程都不曾開設過,至于實驗室和化學實驗所需的基本儀器設備和藥品更是無從談起。當時要建化學系,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但是,他們面對困難并沒有畏懼,重新煥發出為新中國教育事業大干一番的青春和活力。他們與來自燕京大學的蔡鎦生教授、北京大學的唐敖慶教授等人一起,苦心孤詣地開創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

建系之初,全系職工不足30人,在系主任蔡鎦生的帶領下,全系建立三個“專門化”(化學專業下的層次)教研組,分別是分析化學教研組、有機化學教研組、物理化學教研組,以及一個面向學生教學的無機化學教研室,形成了化學系最初的教學機構。

圖5:化學系1956年(首屆)畢業生畢業合影(前排左6為陶慰孫)

圖6:1957年,陶慰孫(二排右3)與有機專業畢業班合影

陶慰孫負責有機化學教研組的工作。他們依照蘇聯大學的教學模式,開始討論有機專門化課程的設置、教學計劃的制定,以及任課教師的安排等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幾個月的奮戰,終于在新生入學前完成了所有教學準備。

圖7:1953年,陶慰孫的讀書筆記

當化學系的教學工作逐步走向正軌以后,系里的科研工作也隨之展開,并提出教研相長的辦學思路。陶慰孫充分發揮以前的科研工作經驗,開始將目光瞄向研究工作上。她利用東北盛產糧食的自然優勢,因地制宜,開展植物蛋白方面的研究。為滿足科研工作和學科未來發展的需要,在她的積極策劃和領導下,1959年,化學系增設生物化學專業,這為生物化學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提供了組織上的保證,使吉林大學化學系成為國內最早建立生物化學專業的化學系之一。1960年,陶慰孫等人在生物化學專業的基礎上,成立生物學系,下設生物化學專業和生物物理專業。建系初始,面對師資短缺的局面,陶慰孫一方面組織從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山東大學等院校分配來的年輕教師開設課程,另一方面還聘請吉林師范大學的專業教師來校兼職,很快就使生物系的教學走上正軌。1962年因教育部進行院系調整,吉林大學取消了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被保留,并重新回到化學系。

圖8:陶慰孫(前排右2)作為化學系師生代表送蘇聯專家

圖9:1958年,陶慰孫(前排右2)與化學系天然高分子專門化畢業生合影

60年代初,陶慰孫從全國大局出發,經與國內同行專家交流和論證,確定在東北開展植物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研究。陶慰孫針對東北地區植物資源,開展了向日葵、棉籽、南瓜種子、赤豆和大豆等植物蛋白質的研究工作。歷經數年的不懈研究探索,她的課題組先后發表了關于赤豆蛋白、大豆豆酪素等十余篇研究論文,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1964年研制成“赤豆蛋白”和“大豆豆酪素”。她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吉林大學的生物化學研究在國內開始嶄露頭角。

正當陶慰孫帶領課題組教師攻克植物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研究的一個又一個難關之際,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十年動亂摧垮了她辛辛苦苦組建的蛋白質研究室,使研究工作陷入停滯狀態。她本人也蒙受了不白之冤,1970年被下放到舒蘭縣農村插隊落戶。盡管如此,她對祖國教育與科研事業的熱愛并沒有消減,即使在簡陋寒冷的下放點居所里,一有時間,她就堅持查閱固氮研究方面的文獻和書籍,勤思不輟。1972年,從農村插隊落戶一回來,她就積極要求返回工作崗位。繼續擔任化學系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后,她立即投入到國家重點項目《生物模擬固氮》的研究工作中。在她與固氮研究組同志們的刻苦努力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高水平研究成果,先后發表了十余篇固氮研究論文。其中兩篇論文在國際固氮會議上發表后,引起了國際同行專家們的極大關注,為吉林大學生物化學的發展及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德如春風育桃李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春天。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已蔚然成風。此時,已年逾八旬的陶慰孫教授精神振奮,干勁十足,仍堅守在教學科研崗位上,滿腔熱忱地投入到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工作中。

她經驗豐富,治學嚴謹,深諳教育之道。在培養學生時既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循循善誘,又特別關懷后進學生的成長,給予慈母般的溫暖。尤其在專業設置上,她廣泛爭求國內同行專家的意見,結合自己多年來的豐富教學經驗,決定把生物化學專業辦在化學系,這不僅加強了生化專業學生的理化基礎,而且増強了學生們的實驗技能,為國家培養出了一批理論基礎扎實、實驗動手能力強、獨具特色的生化專業人才,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

圖10:1981年,應陶慰孫(前排右2)邀請,日本京都大學矢島治明教授(吉林大學名譽教授,后排中)訪問吉林大學(后排左1為沈家驄)

針對教師隊伍水平不高的實際情況,她積極選派中青年教師赴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攻讀學位或進修;利用自己精通日語和英語的優勢,輔導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外語學習;注重立足于校內,從實際工作出發,幫助中青年教師確定科研方向,熱情地支持他們在科研上抓住前沿、勇闖新路,爭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組織中青年教師編寫教材和為學術期刊撰寫理論文章。1978年以來,她同年輕教師一起發表的《核酸構象與信息》《空間密碼—第二種生物密碼》等多篇文章,受到同行專家們的好評,并發展成為新的研究領域。組織年輕教師編寫的《蛋白質分子基礎》和編譯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習題與計算》等書籍,分別于1981年和198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對我國生物化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其中《蛋白質分子基礎》一書,是國內最早的一部蛋白質化學方面的專業教材,被國內同行廣泛使用。

圖11:陶慰孫在指導研究生

陶慰孫從事教育科研事業六十余年,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一絲不茍,長期工作在教學與科研第一線,為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其中部分學生已成為知名科學家,現仍在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工作的沈家驄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世紀60年代,沈家驄師從陶慰孫教授學習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在聚合反應動力學及增長自由基性質的研究上開展了大量理論和實驗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改稱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四、春蠶絲盡慰后人

陶慰孫除了繁忙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外,還身兼多職,積極地參加各項學術、社會和政治活動。她曾先后擔任長春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婦聯副主席、吉林省政協副主席,相繼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為黨的科教事業、人民的利益和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陶慰孫積極參加學術活動, 1979和1981年,已過耄耋之年的她,仍不畏千里路途之辛苦,先后參加了在杭州和南寧召開的全國生物化學學術會議,讓與會的同行專家們受到極大的鼓舞和感動,并被中國生物化學會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會均推選為榮譽理事,她也被譽為我國生化界老前輩和桃李滿天下的生化元老。開會回來后,她立即向全實驗室的同志們匯報國內生化學科發展的盛況,以鼓勵大家更努力地為振興祖國生化事業多做貢獻。

圖12:1982年,吉林大學化學系為執教55年的陶慰孫授“春風桃李”牌匾

她雖然年歲已高,但每天都堅持到單位上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就在她去世的前幾天,她還徒步到五層樓的實驗室去看看。這是她晚年時期的老習慣,足見她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并始終懷著一顆熱愛祖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赤子之心。

圖13:陶慰孫(左)、關實之(右)夫婦合影

陶慰孫教授一生嚴于律己,克已奉公,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分錢都算得很清,每一根用過的紙繩都規規矩矩地纏起來準備再用,可是對于生活上有困難的同志卻總是慷慨解囊,及時相助。當她得知有的同志離家太遠,往往因為實驗工作吃不上午飯時,便熱情地請到家里就餐;當她了解有的同志住房很困難時,雖然自己的住房也不寬敞,卻主動提出把學校擬分配給她的新房讓出去。當年,她和關實之教授的收入相對來說并不低,但是多年來她們卻沒有買彩電、冰箱、洗衣機和電風扇等家用電器,她家的居住條件與普通職工家庭并無二致。這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勤勉敬業、艱苦樸素、關愛他人、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

圖14:1982年秋,陶慰孫(前排左1)生前與同事們最后一次合影

1982年12月11日,陶慰孫因病在長春去世,享年87歲。陶慰孫去世后,她的老伴關實之教授按照她生前的遺愿將二人多年的積蓄2.4萬元捐給了學校。吉林大學決定在化學系設立“關實之、陶慰孫獎學金”,用以獎勵和資助品學兼優的本科學生。這樣一位從舊社會走過來的老知識分子,不僅用自己一生的實際行動為后來人留下了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教育與科學事業的精神和力量,而且她把國家給予她應得的報酬也留給了人們。

圖15:吉林大學超分子化學生物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左起:佟振合、段雪、張希、沈家驄)

如今,陶慰孫教授已離開我們近40年。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吉林大學化學學科和生物學科現已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并于2021年開始著力建設超分子化學生物學研究中心。我們堅信,在老一輩化學人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的精神引領下,吉林大學化學學科必將在學校“雙一流”建設的道路上邁出更大的步伐,創造更多的輝煌。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