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砥德礪行四十載 團結奮進新時代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      2022-05-16
導讀:回顧近40年的發展歷程,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記立德樹人初心,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秉承“砥德礪行,格物致新”的院訓,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人才隊伍、交流合作等工作中謀求突破,成為學校發展加速度最大的院系之一,實現了學院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奮進中的化學人中流擊水、潮頭勇立,在賡續發展中奏響了化學報國的最強音。

人才培養:立德樹人 創新引領


學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綜合改革,加快內涵建設,引導廣大化學學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肩負起化學強國的歷史使命。


耕耘不輟,夯實培養根基。自1983年招收本科生以來,學院將本科生培養列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從課堂教學、第二課堂、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等各個教學環節進行綜合改革。1990年,由朱慧楠老師牽頭的“加強基礎、培養能力、全面育人——應用化學專業綜合改革”成果獲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獎。進入90年代后期,學院貫徹落實學校建設一流學科、一流隊伍,一流基地的指導方針,積極爭取到了211專項經費和學校行動計劃共計500萬元教學經費,完成了教學實驗室的現代化改造和中心實驗室的建設。秉承實驗教學改革與基地建設相互依存的原則,用三年的時間 (1999—2001年)打通所有基礎實驗內容,將原來的無機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普通化學實驗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以“基本操作實驗、基礎化學實驗、儀器分析、綜合科學訓練”為基礎的一體化、多層次的新的實驗教學體系,使基礎課教學質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化學系應化專業首屆畢業生留念


進入新世紀,明確了一流的師資要在一流的學科建設中培養,在高水平的科研中錘煉,在社會服務中深造,但最終目的是要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從宏觀上確定了我院的辦學方針與思路。逐步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的轉變,指導學生進行主動性、研究性的學習、實踐與創新,激發學生潛能。完善本科專業的發展框架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充分發揮教授在本科教學、課程建設、實踐基地和教學改革中的主導作用,教授為本科生授課比例達100%。2010年組建了基礎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工程化學、化工原理、基礎化學實驗七個基礎骨干課程的課程組。在此期間我院多位老師主持的課程獲得湖北省精品課程,三本教材成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一本教材成為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


志趣驅動,科創引領。近十年學院探索實踐“導-引-教-培”培養路徑,從志趣、情懷、知識、能力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著重融合貫通,全面提升學生家國情懷和創新實踐能力。以課程思政為抓手,打造“一院一品”專業概論課,修訂化學類課程教學大綱,構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強化學生數理基礎,融入學科前沿;構建以科普導育與思政引育聯動的志趣養成方案。啟動“128計劃”暖心工程,打造師生共同體。創辦吳學周精英班、化學菁英班和人工智能化學試驗班等,聚合辦學資源,拓寬育人渠道,推進科教、產教協同育人;指導學生參加創新競賽,激發科技競爭意識,提升綜合創新素養。



2021年專業概論課答辯展示


學生培養模式的成功改革助力了化學專業成功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首批強基計劃和國家一流專業。新增國家和省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教材8本。在育人過程中,涌現出大量師德師風模范,2人獲“寶鋼優秀教師獎”、1人獲湖北省“青年五四獎章”、2人獲校教學最高獎“教學卓越獎”、8人獲校“師德先進個人”和“三育人獎”。


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育人成效顯著。2017年化學學科國際評估中,本科生培養質量獲評“Excellent”。人才培養模式產生廣泛社會影響,人民網、湖北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近年來,學生獲大創項目、學科競賽獎、學術論文和專利申請數等大幅增加,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獲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一等獎、中國互聯網+大學生銀獎等。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省部級以上榮譽17次,獲校級優秀獎82項。其中,向祺同學成為空降兵部隊黃繼光班的一員,入選2019年“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張哲野同學立志用石墨烯改變世界,科研成果突出,獲第九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湖北省首屆向上向善好青年之“創業創優好青年”等稱號,展現了華中大化學學子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擔當作為。



我院團隊斬獲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


四十年來,化學與化工學院畢業生分布在社會各界,在不同領域嶄露頭角,為國家科技發展、市場經濟繁榮、創新創業做出貢獻。近20人入選長江、杰青、國家級青年人才、優青等各類人才計劃,87級陳春英當選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學院院士。2人分別于2017、2021年入選福布斯30歲以下創業精英榜單、科學和醫療健康榜單。



化學852班畢業20年聚會


科學研究:面向前沿 頂天立地


化學與化工學院的教師們向來自立自強、攻堅克難,緊緊圍繞學科發展前沿問題,迎難而上,久久為功,這是化學人用雙手創造的機遇,也是時代對化學人的期許。


深耕金屬腐蝕與防護領域。早在1958年化學教研室主任葉康民教授就帶領教研室老師從事“金屬腐蝕的緩蝕劑”以及“犧牲陽極與外加電流的陰極保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65年與大慶油田協作研究青涂料防腐,拓寬了應用研究方向。1974年與江漢石油管理局合作從事油田用緩蝕劑及防腐涂料的開發研究。基于該領域卓有成效的工作,葉康民教授擔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緩蝕劑專業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委員,也使得化學化工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方面的研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到20世紀80年代,鄭家燊教授團隊研制的“油氣田酸化緩蝕劑”和“7701復合酸化緩蝕劑”分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發明四等獎。以郭興蓬教授為代表的材料與環境化學研究團隊,繼續沿著這一領域開發了我國第一個高含CO2海洋氣田用緩蝕劑,使我國在高含CO2海上氣田開發的腐蝕控制技術上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所開發的腐蝕傳感器與在線監測技術用于港珠澳大橋混凝土耐久性監測,相關成果獲2019年度中國腐蝕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所牽頭的“高含二氧化碳海洋油氣田緩蝕技術的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化學教研室工作場景


聚焦生物無機化學前沿。20世紀80年代,徐輝碧教授通過硒與癌的負相關關系開展硒的生物無機化學研究。于1983年在化學系實驗室誕生了我國第一個硒酵母。硒酵母的研制成功為廠家申報我國唯一一個硒酵母藥物提供了技術基礎。1984年徐輝碧教授團隊用計算機多因素分類法對微量元素普進行分類,在國內外第一次取得成功,這項成果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它把我國生物微量元素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階段。2005年徐輝碧教授牽頭的項目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在2018年出版的權威專著《硒:分子生物學與人體健康》第四版的中譯本中,徐輝碧等撰寫了“中國硒研究之回顧”中的章節,為世界硒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0年第一屆國際應用生物無機化學會在我校召開


探索高分子復合材料研究。學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聚焦科學前沿和關鍵領域開展研究,開發的關鍵技術助力區域發展。謝洪泉教授等研究的“多相聚合物”及“光功能高分子”先后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兩次及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一次。解孝林教授團隊瞄準“高分子復合材料的界面設計與破壞行為”研究,于2007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他牽頭的“塑料的復合結構、注射成型過程與機械破壞行為的研究”項目于201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針對彩色塑料墨粉受制于日本、美國等少數跨國公司技術壟斷,解孝林團隊設計了“草莓狀”結構彩色墨粉及開發的原位乳液聚合-混合絮凝新工藝,實現了我國高端彩色墨粉從無到有、從進口到出口的跨越,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研究于2020年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譚必恩教授圍繞有機多孔材料領域中的關鍵科學問題,構建了超交聯尾款聚合物合成新策略,與李濤教授合作研究的“多孔有機聚合物構建新策略及其應用”項目于2016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990B0


2010年解孝林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獎二等獎


此外,黃志群教授等研究的“高水基合成液及高水基液力耦合器的研究”獲國家教委科學進步二等獎。曾繁滌教授等參與研究的“高電壓新材料合成絕緣子”獲得國家發明四等獎。李光興教授承擔的4000t/a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重點工業性試驗通過驗收,被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學院著力完善和發展學科創新體系,營造健康向上的學術生態、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整體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大批高水平學術成果競相涌現。2012年至今,學院累計發表SCI論文2526篇,獲批項目547項,累計到賬經費33088萬元,授權專利425項。學院科研合同經費實現了新的突破,由2012年的2593萬元上升到2021年的7567萬元。2019年11月,夏寶玉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發表于Science,實現了學院在CNS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零的突破。他們的研究為合理設計低成本、高活性和長壽命鉑合金催化材料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策略,將有助于提升鉑合金催化材料在新能源器件中的服役水平和壽命,對發展新能源技術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夏寶玉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發表于Science


學科建設:建好平臺 廣聚英才


化學學科是華中科技大學高度重視、迅速發展的學科,學科建設和研究基地建設一直是學院建設的重中之重。在全體師生的不懈努力下,化學與化工學院凝練出“強化交叉,支撐工醫優勢;追求卓越,占領學術前沿”的學科建設思路,呈現出穩步上升、獨具特色的發展態勢,形成金屬腐蝕與防護、生物無機化學、特種高分子材料和痕量元素分析等多個較為穩定的科研方向,成績斐然。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化學教研室已開始招收研究生。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學校倡導大搞科學研究,提出科研走在教學的前面,并把華中工學院發展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化學系歷屆黨政領導根據這些辦學理念,把化學學科推到了快速發展的起跑線上。2008年無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被評為湖北省重點學科。2010年,學院獲批化學一級博士點,從此學院學科建設駛入快車道。截止目前,學院擁有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理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點(工學),化學一級學科為湖北省重點學科。


學科基地建設迅猛,打造產學研人才培養基地。1983年,學院與原石油部科技司正式簽署合辦油田腐蝕與防護研究室,在以后的十多年內石油部給予600余萬元的教學、科研投入,大大改善了化學系的辦學和科研條件,尤其是使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步入國內先進行列。此后的二十多年里,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室與油田一直緊密合作,開辟了材料與環境化學、生物電化學新的研究方向;2004年和2005年,學院分別獲得了生物無機化學與藥物和材料化學與服役失效兩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立項。2008年和2009年,兩所實驗室相繼通過驗收,連續多次在湖北省實驗室績效評估中均獲優秀。2012年3月,教育部批準籌建“大型電池關鍵材料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并于2019年順利通過首輪建設期評估,獲評良好;2020年,學院獲批“生物醫用與防護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同時共建了國家防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這些基地的有力建設,支撐著學科排名穩步靠前。自2008年化學學科進入ESI排名Top1%以來,化學學科國際排名大幅上升,世界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逐步擴大,在不同的學科排名評價體系中都取得突破。2020年,化學學科ESI排名首次前進到TOP 0.95‰,成為我校第五個進入全球前1‰的學科。在2021年度,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位于54位,自然指數世界排名位于56位,U.S.New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排名位于98位。強勁的發展勢頭印證了學院的持續發力,躬身淬煉鮮明品格成就了化學人,也成就了化學與化工學院。


學院快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強大合力。學院秉承“精準識才、平臺聚才、科學育才、大膽用才”理念,立足“人才強院”戰略,堅持“外引內培,引育結合”,不斷充實高端人才隊伍。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后,學校黨委決定選派中青年教師出國訪學。1979年起,學院先后選派部分教師赴海外訪學,這些教師回國后都成為學院發展的骨干。20世紀80年代中期,學院精準發力,從湖北省化學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先后引進5位學術帶頭人,奠定了化學系高分子化學和有機化學建設、發展的堅實基礎。在新世紀學院抓住戰略機遇期,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學院先后引進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米耀榮教授、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Tetsuro Majima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瞿金平教授等學術大師,在戰略性關鍵領域深耕細作、領銜建設,對于學院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引進與培養等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此基礎上,通過“東湖論壇”和各種國際會議,進行全球招聘,依托國家和湖北省各類人才計劃廣納賢才。截至2022年4月,學院已經擁有了一支實力雄厚的人才隊伍,在崗教職員工139人,其中專任教師104人,教授(研究員)64人,副教授(副研究員)34人。教師隊伍中有雙聘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人員2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級青年人才1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9人,湖北省級各類人才53人,省部級及以上人才計劃獲得者占比52%。45歲以下教師占64%,有海外經歷教師占84.6%,學院的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瞿金平受聘華中科技大學雙聘院士


交流合作:扎根中國 放眼世界


校際合作謀共贏。學院瞄準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目標,著力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提質升級”。深度拓展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實質性合作,多管齊下,縱深推進,形成前沿課程建設、學生交流、科研項目合作、論文發表、共建聯合研究中心的全方位深層次合作關系。


自2015年以來,先后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往來伙伴關系。與其中的大部分高校簽署聯合辦學、科研合作、學術交流等合作協議16份,共建國際聯合科研中心4個,師生往來交流1000余人次,累計成功申報國際合作項目38項,總經費達2700余萬,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向縱深發展。2021年,學院獲批首個國家級科研平臺“新能源化學與器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以“能源化學-能量轉換-電池器件”為研究主線,與來自8個國家的11位世界著名能源化學和材料化學家密切合作,圍繞能量轉化與存儲材料化學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面向國家對關鍵能源材料的需求,開展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的創新研究。2021年,學院與巴基斯坦錫亞爾科特應用工程與新興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擬共建化學與材料工程卓越中心,拓展了中巴雙方在新興技術領域的合作。此外,學院利用“雙一流”國際合作專項的“種子基金”,擴大資助面,將相關學科納入資助范圍,覆蓋學院大部分系所。同時大力資助師生赴國外高水平大學和機構參與國際會議、學術交流活動。



2019年中韓功能聚合物材料與器件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2022年第七屆華中科技大學-成均館大學雙邊交流會暨研究生學術年會以線上線下形式舉行


校企合作謀發展。為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的良性循環,解決企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學院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徐輝碧教授等研制的兩種滴眼液“冰珍清目滴眼液”和“冰珍去翳滴眼液”年獲國家批準為“準字號”藥,進入市場。解孝林教授團隊先后與華工科技圖像分公司合作相關成果應用于國家外交簽證防偽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證件防偽,與深圳星源材質公司合作共建鋰電池膜材料技術中心,圍繞鋰電池膜材料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及產學研合作,推進隔膜材料實現進口替代。朱錦濤教授團隊開發可溶性聚合物微針貼片先進制造技術,研制成功的微晶貼劑可用于美容除皺、透皮給藥等領域,已部分實現產業轉化。譚必恩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儲氫多孔聚合物材料”噸級規模生產中試,相關制備技術實現專利轉讓600萬元,合作成立公司共同推動產業轉化。學院圍繞生命健康產業和科技抗疫方面持續發力,與維恩公司共建“生物功能材料聯合研發中心”,在卟啉類藥物中間體、特種抗菌肽、水溶性血紅素等功能材料方面開展科學研究與產學研合作。與武漢協卓衛生用品公司等企業聯合成立“生物醫用與防護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與金發科技公司共建“醫用防護材料制備過程強化聯合實驗室”。與中糧集團共建“生物化工技術創新中心”,旨在推動企業在食品安全、工業生產等利于民生的關鍵領域取得國際領先成果。學院攜手回天集團成立“粘接密封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推動解決關于粘接密封新材料等關鍵問題。依托學校“先進高分子功能材料聯合研發中心”,與寧波爭光樹脂有限公司一道共同推動基于離子交換樹脂等先進高分子功能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實現校企雙贏,共同發展,報效國家,造福社會。



2021年華中科技大學-維恩生物科技簽約儀式


校友合作布新篇。2018年,在海內外各屆校友的支持下,化學與化工學院校友會成立。2019年為凝聚校友力量,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化學與化工學院大灣區校友會正式成立,進一步健全產教融合育人機制。2020年,學院86級校友肖鳳偉向學院捐贈100萬元,用于支持學院建設發展。學院后期也將繼續分區域建立校友會,加強校友間的聯系與合作,使母校和校友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2019年化學與化工學院大灣區校友會成立大會


日月其邁,歲律更新。大風泱泱,大潮滂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一間實驗室就是一方熱土,不啻微芒便可造炬成陽。風雨四秩,初心如磐。化學人將滿腔熱忱拋灑給了熱愛的學問,將寶貴青春奉獻給了祖國的事業。不必追問,答案寫在時間里,寫在每一次化學反應里,寫在汗水與歡笑的碰撞里。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站在面向未來的嶄新坐標上,新時代的化學人,永遠在路上!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