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六摩爾!客服熱線:186-7688-2001

4位!第八屆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獎者名單

來源:中國化學會      2022-05-10
導讀:根據《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條例》,經組織同行專家評議、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授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狄重安等4名杰出青年化學工作者“第八屆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第八屆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授獎決定

根據《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條例》,經組織同行專家評議、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授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狄重安等4名杰出青年化學工作者“第八屆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中國化學會與獎勵合作單位英國皇家化學會謹向各位獲獎者及其單位表示誠摯的祝賀!

 

第八屆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獎者名單

(按姓名拼音排序)

姓  名

性  別

單  位

狄重安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李  昂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劉明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伊成器

北京大學

 

中國化學會與英國皇家化學會于2007年共同設立“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表彰年齡40周歲以下,在化學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諸領域取得突破性、原創性或重要創新性的優秀青年科學家。截止至2021年共授予32位獲獎者。

根據工作安排,第八屆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延遲啟動及評審,于去年8-10月完成推薦與申請工作,后續歷時數月開展評審工作。中國化學會將于第33屆學術年會期間舉辦頒獎典禮,為獲獎者頒發獎金和獎勵證書。

2021年,中國化學會與英國皇家化學會再次續寫新周期合作,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作為重要合作項目之一,將持續開展并繼續推動中英兩國化學工作者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科研合作。自2022年第九屆起,獎項周期更新為每年一屆,每屆評選不超過4位獲獎者。

更多有關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信息及歷屆獲獎人名單,可查詢https://www.chemsoc.org.cn/Awards/Home/p4

 

第八屆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獎者介紹

狄重安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授獎理由:利用有機半導體實現智能感知與高效熱電轉換。

科研工作介紹:有機半導體是本征柔性電路和可植入芯片的關鍵材料,核心挑戰性在于融合分子層次上的半導體特性調控,實現高性能體系的精準設計和器件功能化。狄重安研究員自2003年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開展有機半導體及其器件的研究工作,聚焦高遷移率分子體系的創制與性能調控,融合原子取代、分子組裝、界面修飾和化學摻雜,發現了指導高遷移率與高效熱電轉換分子設計與有序組裝的規律,多次創造同類材料的性能紀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光控主動適應晶體管、懸浮柵有機晶體管超靈敏壓力傳感器、自供電雙參數傳感器等器件的新原理與新結構,推動了高遷移率有機半導體及其多功能器件領域的快速發展。

 

李昂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授獎理由:發展了天然產物化學合成策略和方法。

科研工作介紹:天然產物合成研究對有機化學學科發展和小分子藥物發現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李昂研究員系統地發展了針對擁擠環系的電環化?芳構化、Prins環化等合成策略,結合先進的合成方法,完成了十余類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對部分天然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和作用機制進行了探索。其代表性工作是虎皮楠生物堿的全合成,含有11個環和19個手性中心的hybridaphniphylline B的合成是虎皮楠生物堿合成研究中繼Heathcock開創性工作后的一個突破。在吲哚萜類、二萜生物堿等天然產物的合成研究中也取得了系列進展。

 

劉明杰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授獎理由:提出并利用高分子限域新技術制備系列高力學性能彈性體及納米復合材料。

科研工作介紹:劉明杰教授主要從事仿生功能力學高分子材料研究,通過納米限域空間內高分子聚合、結晶及鏈運動調控,制備了一系列高力學性能彈性體及納米復合材料。創新性的提出了基于流體超鋪展組裝策略的高強韌仿生層狀納米復合材料規模化制備新技術,并揭示了無機納米限域空間內高分子界面層的臨界尺寸效應是導致超高力學性能的科學機理,該工作為仿生材料的結構設計及大規模生產提供了新的解決途徑。模仿肌肉組織,利用高分子網絡的軟受限效應對多元凝膠相行為及力學性能進行調控,制備了油水凝膠互穿網絡,實現了寬溫域下高強韌、高阻尼、形狀可編輯等特性,并應用于減振減阻、柔性傳感、自適應軟體機器人等領域。

 

伊成器 教授

北京大學

授獎理由:發展表觀轉錄組學與基因編輯領域前沿技術,拓展化學與生命學科交叉融合的邊界。

科研工作介紹:伊成器教授致力于核酸修飾的化學生物學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轉錄組修飾方面,研究RNA表觀轉錄組修飾及其調控規律,發現多個m6A以外的新型RNA修飾及其修飾酶,拓展了表觀轉錄組學的新領域;在基因組修飾方面,發展了系列DNA表觀遺傳修飾的前沿測序組學技術,建立了多個基因編輯的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得到Nature、Nature Methods、Molecular Cell等亮點專評,被認為是RNA生物學的變革性技術,并入選Nature Methods 評選的“2016年度方法”、Molecular Cell評選的“2017年度最佳論文”等。充分展示了利用生命科學與化學的交叉研究手段研究核酸分子功能與機制的特色和優勢,為生物學前沿問題的研究和疾病診療工具的開發提供了創新思路。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