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條例》,經組織專家同行評議、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授予復旦大學陳培寧等12位優秀青年化學工作者“2021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中國化學會向各位獲獎者表示衷心的祝賀,希望各位獲獎者不忘初心、再接再厲、潛心科研,不斷迎接更多挑戰,取得更新成績!
2021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授獎名單
(按照姓名拼音排序)
序號 | 姓名 | 性別 | 單位 |
1 | 陳培寧 | 男 | 復旦大學 |
2 | 馮建東 | 男 | 浙江大學 |
3 | 季泉江 | 男 | 上海科技大學 |
4 | 李超 | 男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 |
5 | 鈕大文 | 男 | 四川大學 |
6 | 邱麗萍 | 女 | 湖南大學 |
7 | 王亮 | 男 | 浙江大學 |
8 | 魏展畫 | 男 | 華僑大學 |
9 | 辛森 | 男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10 | 張弓 | 男 | 清華大學 |
11 | 張曉東 | 男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12 | 左彪 | 男 | 浙江理工大學 |
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設立于1983年,是學會最早設立的學術獎勵。主要授予在化學基礎及前沿研究領域、應用及工程工業領域或化學教育領域能夠創新、改進并獨立完成工作,年齡不超過35周歲的優秀化學青年工作者。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每年評選一次,截止至2021年已有352人獲得此獎。
根據工作安排,2021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延遲啟動及評審,于去年8-10月完成推薦與申請工作,后續歷時數月開展評審工作。中國化學會將于第33屆學術年會期間舉辦頒獎典禮,為獲獎者頒發獎金和獎勵證書。
2021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獎者介紹
陳培寧 副研究員
復旦大學
授獎理由:實現大面積顯示織物和多功能集成系統,為智能電子織物發展提供了新方法。
個人介紹:陳培寧,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0、2012、2016年分別獲得四川大學輕化工程學士學位、中山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碩士學位、復旦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博士學位,隨后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電子與計算機系從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12月加入復旦大學。主要在新型柔性電子材料和器件方面開展交叉研究,提出了在復合纖維交織點構建微型電子器件創建顯示織物的新路線,通過合成和制備綜合性能優異的復合纖維電極材料,有效解決活性材料在高曲率纖維上難以均勻負載和彎曲界面穩定性差的難題,創建了大面積柔性顯示織物,并通過多功能組裝實現了信息交互應用示范。
馮建東 研究員
浙江大學
授獎理由:發明單分子電致化學發光顯微鏡,為化學測量和生物成像提供了新工具。
個人介紹:馮建東研究員,浙江大學物理生物學與精準測量實驗室,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單分子測量研究。發展跨學科多維度精密測量手段,研究溶液體系單分子操縱、測量和成像,取得了以下創新性成果:實現了單分子電致化學發光反應成像,建立了一種基于化學方法的超分辨顯微鏡,為化學測量和生物成像提供了新工具;發展了納米孔化學制造新策略,突破傳統納米孔制造局限,構建單結構層納米孔電測量體系研究了離子、流體、分子傳輸現象和測量機制,提升了納米孔極端限域測量認知;提出了“時-空控制”的單分子熒光測量策略,發展光電融合單分子測量系統實現納米孔成像、單分子捕獲成像和單色心超分辨譜學成像,拓展了單分子熒光化學成像功能。
季泉江 研究員
上海科技大學
授獎理由:開發出易于疾病治療應用的新穎基因編輯系統。
個人介紹: 季泉江研究員,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生導師。2009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14年于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14-2016年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于上海科技大學從事教研工作至今。季泉江研究員主要從事Cas核酸酶挖掘、機制、分子進化等研究,致力于開發易于疾病治療應用的新穎基因編輯系統。近年來,開發了目前具有最小尺寸的CRISPR-AsCas12f1基因編輯系統,為臨床基因治療提供了易于遞送的新穎工具;清晰闡明了Cas9蛋白精準切割底物DNA的化學機制,利于Cas9改造與進化;開發完善的人類病原菌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極大簡化了病原菌的遺傳操作。
李超 研究員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
授獎理由:開發新的合成方法,實現復雜天然產物的簡潔全合成。
個人介紹:李超研究員,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博士生導師。2008年獲得青島科技大學制藥工程學士,2013年獲得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與天津大學聯合培養有機合成化學博士,2014-2017年于美國Scripps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至今工作于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李超研究員一直致力于“新的化學合成策略”和“新的化學轉化方法”的研究,并基于此來實現復雜天然產物的簡潔全合成和活性小分子的高效合成改造。目前,已完成了對映-貝殼杉烷,虎皮楠生物堿,天然抗生素分子amycolamicin/kibdelomycin 等多類共二十余個復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其中,針對amycolamicin/kibdelomycin開發的高度匯聚式的合成路線為發現新型該類抗生素藥物奠定了基礎。此外,還開發了若干具有高度實用價值的合成方法,包括:首次發展了以普通烷基醇和芳基溴化物為原料,在電化學條件下發生脫羥基偶聯反應的方法;開發了一種以穩定易得的1-乙酰呋喃糖和芳基碘化物為原料制備碳-芳基核苷類似物的新方法。這些方法都可以用在很多活性小分子的合成和結構修飾上。
鈕大文 教授
四川大學
授獎理由:發展了糖類化合物的選擇性合成與衍生新方法,為深入研究糖類化合物的功能提供工具。
個人介紹:鈕大文教授,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2006年獲得東南大學制藥工程學士學位,2013年獲得明尼蘇達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2013-2015年于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8月至今工作于四川大學。鈕大文教授帶領團隊瞄準糖類定點修飾和糖苷鍵高選擇性構筑兩個關鍵問題,探索糖類及其衍生物的高效合成方法。建立了“過渡金屬+X”雙活化策略,實現了糖類和多羥基化合物位點可調控修飾。設計了系列穩定易得的糖基供體及相應非經典活化模式,開發了多種類型糖苷鍵的高兼容性構建方法。鈕大文教授開發的新反應和新試劑成功應用于某些含糖天然產物的精準修飾以及復雜糖綴合物的快速制備。
邱麗萍 教授
湖南大學
授獎理由: 發展基于功能核酸的動態分子識別與操縱新策略,并將其應用于分子醫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
個人介紹:邱麗萍,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4年博士畢業于湖南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2012-2014年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進行交流學習;2016年赴荷蘭拉德堡德大學醫學研究中心開展博士后研究;2017年以洪堡學者身份赴德國聯邦材料開發與測試研究所進行深造。主要致力于分析化學與生物醫學交叉領域研究,圍繞細胞生物分子事件研究面臨的挑戰性問題,以功能核酸為基本分子工具,針對性地進行分子識別與傳感探針的設計,取得了階段性研究進展:發展微環境激活的探針設計策略,提高了功能核酸對病變體系分子識別的特異性;發展亞細胞定位的探針設計策略,為細胞局域分子事件的實時成像提供了新技術;發展原位光響應的探針設計策略,為蛋白的亞細胞定位及活性調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王亮 研究員
浙江大學
授獎理由:創制面向碳資源轉化與精細化學品合成的高效催化材料,發展沸石分子篩和金屬物種協同催化新體系。
個人介紹:王亮,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4-2013年,本碩博畢業于吉林大學化學學院,2013-2015年于浙江大學化學系開展博士后工作,后留校工作。王亮研究員主要致力于沸石分子篩和納米金屬催化材料的研究,針對低碳烷烴、合成氣等碳資源分子的轉化和高值化學品的合成發展具有優異催化活性、選擇性和壽命的新型催化材料, 闡明沸石分子篩的骨架、孔道和金屬納米顆粒或骨架雜原子的協同作用機理,為多相催化材料的創制提供新策略
魏展畫 教授
華僑大學
授獎理由:發展了鈣鈦礦晶粒體相和表面缺陷的鈍化方法,實現了高效鈣鈦礦LED和太陽能電池的構筑。
個人介紹:魏展畫,華僑大學發光材料與信息顯示研究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年于廈門大學化學系取得學士學位,2015年于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取得博士學位,2015-2016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物理與數學科學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回國至華僑大學開展科研工作。魏展畫教授近年來專注于鈣鈦礦LED和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在鈣鈦礦LED領域,通過精細調控鈣鈦礦發光薄膜中晶界處的化學配位微環境,鈍化了非輻射復合缺陷,結合器件結構優化,多次刷新鈣鈦礦LED器件性能的世界紀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通過高純甲脒基鈣鈦礦吸光層的制備、鈣鈦礦/功能層界面缺陷的鈍化和器件載流子輸運管理等努力,實現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辛森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授獎理由:發展了多種電極材料納微尺度結構優化和電極-電解質界面穩定化策略,實現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高安全性的鋰二次電池。
個人介紹:辛森,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8年于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獲得理學學士,2013年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得理學博士,2013-2015年任職于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2015-2019年于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至今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開展科研工作。辛森研究員針對鋰-硫電池正極反應中間產物高階多硫化鋰溶解穿梭導致電池性能迅速衰減的問題,提出利用亞納米孔道的限域效應實現亞穩態短鏈小分子硫的篩分和穩定化,發展了硫族元素正極的限域電化學和電極-電解質界面固態化的策略;對在下一代高比能固態金屬鋰電池中有應用前景的聚合物基固液混合電解質和陶瓷基復合固體電解質薄膜的表界面化學開展系統研究,改善電極-電解質界面接觸,穩定表界面化學組成結構,促進載流子跨界面輸運,提升固體電解質和固態電池的電化學性能;在大容量硅基、磷基電極材料中形成序構化的碳納米基元導電網絡,促進多相多尺度多界面上的電荷快速傳導,緩解材料體積形變,構筑循環壽命長,倍率性能好的復合電極材料用于高比能快充鋰離子電池。
張弓 助理研究員
清華大學
授獎理由:創建多過程協同的電化學水污染控制理論體系,發展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資源化、能源化治理技術與裝備。
個人介紹:張弓,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研究員。2009年獲得沈陽建筑大學給水排水工程學士學位,2012年獲得河海大學市政工程碩士學位,201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大學環境工程博士學位,2016-2017年任職于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2017年至今任職于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張弓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電化學水污染控制原理和技術,創造性地提出了“能源化實現無害化”的治水新路徑,重點圍繞電化學凈水過程中法拉第效率低這一公認難題,以調控電極界面電子轉移和利用為核心機制,有針對性的辨析電子轉移路徑、設計電子傳輸通道、降低電子傳遞能壘,在電化學直接氧化強化、間接氧化提速以及反應活性物質協同利用等方面取得原理、技術和應用創新,研究成果開辟了終點產能中過程控碳的綠色轉化新途徑,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與污染物治理協同增效具有重要的科學與應用價值。
張曉東 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授獎理由:圍繞低維固體的制備、微結構表征、光激發過程開展深入研究,不斷探索其在能源催化領域的應用。
個人介紹:張曉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獲得安徽大學學士學位,2013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博士學位,2013-2015年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至今工作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要圍繞如何實現低維固體光響應性能的功能化應用這一關鍵科學問題,結合現代物理表征手段和理論分析,在低維固體的可控化學合成、載流子過程和激子過程調控、及其能源催化領域的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統的創新工作。相關研究成果發展了低維半導體光響應材料體系的理論設計與可控制備方法、完善了低維半導體光激發微觀機制的理解、推動了激子材料化學的發展。發展了系列化學方法成功調控低維固體載流子過程,揭示了固體的厚度、缺陷類型、結構無序度等對其光催化性能的影響機制。揭示了低維固體中光生電子和空穴的相互作用機制,提出了通過激子過程調控實現光催化性能優化的新途徑。
左彪 副教授
浙江理工大學
授獎理由:聚焦于表界面高分子動力學,揭開高分子表界面分子運動的真相。
個人介紹:左彪,浙江理工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2014年,本碩博就讀于浙江理工大學,畢業后留校至今,期間先后于日本九州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開展訪問研究。左彪教授長期聚焦于表界面高分子動力學研究;發展表征方法,結合理論模擬,從分子層面上發現和揭示控制表界面高分子運動的規律、機制,發展新概念、建立模型描述和預測界面高分子運動行為;發展了高分子表面納米蠕變表征方法,發現了“表面瞬時橡膠態”、提出了“偽纏結”高分子物理新概念,揭示了“界面動力學耦合”關鍵機制,實現了對表界面高分子運動本質的新認識,推動了高分子科學進步。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