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劉凱課題組通過對電解液的分子間作用力調控,突破了常規(guī)雙電層結構的束縛,在低溫快充鋰金屬電池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在電解液中加入新穎的“電壓刺激響應添加劑”,在充電過程中,其可自發(fā)遷移到正極/電解液界面上,并選擇性地與陽離子和游離溶劑結合,可以在雙電層(EDL)內層形成獨特的富含陽離子和支鏈狀的超分子聚合物結構,構筑了一種獨特新穎的“富鋰離子-貧溶劑”雙電層,其具有自適應和鈍化特性,顯著降低了醚基電解液在高電壓正極表面的分解,由此,電池表現出優(yōu)異的性能,例如超快速充放電和超低溫應用,這在傳統(tǒng)電解液設計中是很困難的。非常規(guī)的EDL結構打破了對經典EDL重排機制的固有認知,極大地提高了器件的電化學性能。
圖1 添加劑作用機理示意圖
低溫下(低于-20℃)鋰電池容量和壽命迅速衰減,是冬季電動汽車性能不佳的主因。主要原因是目前廣泛應用的電解液(基于碳酸酯基溶劑)在低溫下粘度顯著提升,本體和界面離子遷移率下降。另外,更高容量的鋰金屬負極不能與常規(guī)的碳酸酯基電解液搭配使用(副反應嚴重和枝晶不可控生長,庫倫效率低和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差)。
針對這個性能瓶頸問題,劉凱課題組選用具有更低的凝固點和更低粘度的醚類電解液,并加入“刺激響應添加劑”,其可在正極/電解液界面構建了動態(tài)高穩(wěn)定雙電層(圖1)。這種非傳統(tǒng)雙電層重排機制提升了醚基電解液耐氧化穩(wěn)定性,且沒有損失本體電解液原有的性質。充電狀態(tài)下,這種添加劑可在電壓驅動下快速遷移到正極界面,與鋰離子、溶劑形成“超分子動態(tài)網絡結構”。在此動態(tài)網絡結構中,具有豐富的鋰離子,使雙電層處于“富鋰離子-貧電解液”狀態(tài),將不穩(wěn)定的“自由溶劑”排除出雙電層,顯著提升了雙電層的電化學穩(wěn)定性(圖1)。
圖2 電化學性能
基于此新穎的雙電層設計,耐低溫電解液成功匹配了高壓鋰金屬電池(高鎳811正極/鋰負極),并且表現出卓越的快充性能(5.0C充放循環(huán)700圈容量保持率高達90%)。該原型器件在-91℃下可獲得86mAh/g的比容量,全電池在-40℃下快速充放電循環(huán)80圈容量保持率為68%(圖2),超低溫性能顯著優(yōu)于目前鋰電池商用產品,為構筑低溫及快充使用的高性能鋰電池提供了新的方向。
上述成果以“為高性能鋰金屬電池設計鈍化電雙層”(Engineering a passivating electric double layer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為題發(fā)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論文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后章偉立,通訊作者為清華大學化工系劉凱助理教授。上述研究工作得到自然科學面上項目、校內自主科研計劃和中國博士后基金的支持。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9761-z.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