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嘉和生物發布公告稱,周新華決定辭去集團總裁、執行董事的職位,自2022年4月15日起生效。
周新華是嘉和生物的創始人,至今已有15年。如今周新華走人,嘉和生物高管層主要由郭峰擔任集團行政總裁兼董事會主席,呂東、陳宇、倪琳出任非執行董事。
健識局獲悉,郭峰此前是默克全球研發副總裁兼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于2020年4月加入嘉和生物,出任CEO,全面主持公司業務。2021年11月,郭峰又任董事會主席。至此,該公司實際完成了實控人的過渡。
嘉和生物年報顯示,2020年,周新華年薪高達6161.3萬元。公司方面表示周新華與董事會之間并無意見分歧。
近半年來,創新藥企高管離職已屢見不鮮,但公司創始人離席尚不多見。
成立15年,只上市一款生物類似藥
嘉和生物成立于2007年,是中國第一批以生物創新制藥公司。彼時,曾在美國安進擔任工藝開發科學總監的周新華拿到了惠生集團的1000萬美元,搭建單抗藥物研發與生產化平臺,也就是嘉和生物的前身。
幾輪融資后,嘉和生物于2020年10月登陸資本市場。不過,相比于百濟、信達、榮昌等,嘉和創業多年卻沒有一款新藥獲批,令人唏噓。
嘉和生物財報顯示,2021年公司虧損8.65億元,比上一年的30.32億元虧損好很多。虧損收窄的主要原因是2020年計提過一次性的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涉及近20億元。
整體上,2020、2021這兩年,嘉和生物收入幾乎為0,研發投入等各項財務指標均無大變化。
頂著創新藥企的帽子,嘉和現階段產品卻有點“拿不出手”。2022年3月,嘉和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的英夫利西單抗生物類似藥獲國家藥監局的上市批準。這是嘉和獲批上市的首款藥物。
英夫利西單抗是一款免疫藥物,主治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克羅恩病等,原研藥是強生的,1998年在美國獲批上市,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不幸的是,這款藥物上市沒幾年就碰上了“藥王”阿達木單抗。
在全球市場的爭奪中,英夫利西單抗的臨床療效始終被阿達木單抗壓制。據米內網數據,2021年前三季度,全球抗體類藥物市場TOP10品種中,阿達木單抗銷售額突破200億美元;K藥、烏司奴單抗緊隨其后,英夫利西單抗沒有進入前十。
在中國市場,英夫利西單抗的表現也缺乏亮點,2020年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銷售額約為5億元;同期,阿達木單抗是10億元。
而且,目前國內已經有海正藥業、邁博藥業的同款類似藥趕在嘉和之前上市。
健識局獲悉,嘉和生物目前已在核心市場建立一支100多人的商業團隊,非核心市場交給CSO合作。
一個總量本就不大的品種、一家原研藥企和兩家仿制藥對手——這樣的基本盤,很難賣得好。
嘉和生物也想尋求翻身。2020年7月20日,嘉和引進的PD-1杰洛利單抗向國家藥監局提交新藥上市申請,至今仍未獲批。
2021年11月2日,嘉和生物原董事會主席易清清宣布離職,郭峰接任。當時,嘉和管理結構是原總裁周新華和郭峰二人為執行董事,位于公司最高管理層。如今創始人走了,公司最高層只剩郭峰一人。
高瓴、淡馬錫加持,缺乏創新能力依然難支
2020年登陸港交所的時候,嘉和生物的股東隊伍也曾讓人眼前一亮。
嘉和生物目前第一大股東是高瓴,持股25.03%,第二是持股11.46%的康恩貝,第三是最近炙手可熱的沃森生物。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嘉和股東還包括淡馬錫、高盛、黑石、泰格醫藥旗下的觀由資本等豪華陣容。周新華個人持股1.06%。
嘉和生物最早是沃森的控股子公司,2018年港股開放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后,沃森開始逐步引入投資者孵化嘉和。嘉和管線中進度較快的是幾款生物類似藥,包括曲妥珠單抗、貝伐珠單抗,以及上述的英夫利西單抗。
站在2007年那個時間點來看,這樣的管線設計是超前的。但15年過去了,嘉和手里依然只有幾款生物類似藥,拿它們闖蕩創新藥界,就顯得單薄了。
創始人的離開,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創新藥行業進入下半場,洗牌在即。
今年2月,錢巍和褚楠相繼從君實回歸羅氏、輝瑞兩家跨國藥企;3月,百濟神州的核心技術人員黃蔚娟提出離職;基石藥業大中華區總經理趙萍也選擇離職……
激烈競爭下,創新藥企受到研發支出和商業化支出的雙重擠壓。光靠產品獲得資本青睞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要吸引資本繼續關注,必須拿出真正的業績來。
就在上周,美國創新藥企Kaleido Biosciences宣布決定立即關閉、停止公司所有正在進行的業務,并解雇公司所有員工。此外,Kaleido還將于4月18日向美國證券交易所提交表格,以尋求普通股的自愿退市。
Kaleido曾被全球醫藥投資界看好,擁有頂級投資機構Flagship Pioneering的加持,最終還是走向了破產、退市的結局。
反觀中國創新藥市場,自2018年之后,大批公司陸續登陸資本市場。這4年里,投資機構不斷回調預期,只是因為這些創新藥企募集的資金還未花完,還能繼續廝殺。不過,中國創新藥企主要聚焦于改良型創新,有的利用國外成熟靶點進行改造;有的直接做生物類似藥,想利用醫保賺取一波紅利,持續能力普遍較弱。
擺在嘉和生物等創新藥企面前最大的問題是:僧多粥少、靶點扎堆。健識局獲悉,2020年,光是拿到融資的初創藥企至少有800家,它們如同電影散場的人群,正往少數幾個出口擠。
大浪淘沙,大量的同質化注定會消失,中國醫藥市場格局也將進入下一程。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