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藍芳)金屬-有機籠(Metal-Organic Cages,MOCs)的設計、合成以及功能開發,是當今化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日前,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張振杰研究員和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瑤研究員應邀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綜述:化學》(Nature Reviews Chemistry,IF 34.035)上發表文章,以“金屬-有機籠的后合成修飾”為題,全面總結金屬-有機籠的后合成修飾策略,并對后修飾產生的新材料以及新功能進行總結與展望。
MOCs是由金屬離子/簇與有機配體自組裝而成的離散籠狀分子,是超分子籠的一個特殊分支。得益于清晰明確的晶體結構、可調節的空腔以及可修飾各種官能團的特性,MOCs被廣泛應用于催化、生物醫學、主客體化學、分子識別和分離等研究領域,特別是MOCs具有溶解的特性(溶解后籠狀結構可穩定存在),使其可以進行后修飾或后組裝,從而獲得直接合成無法獲得的新材料以及新功能。
近年來,后合成修飾(Postsynthetic modification,PSM)作為一種新興的方法,大大拓寬了MOCs材料的功能化應用前景,成為了當前超分子化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后合成修飾是指在合成MOCs材料后,在不破壞MOCs自身結構情況下,引入有機小分子、金屬離子或高分子,從而得到新的MOCs基功能材料的方法。”論文第一作者、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劉金津介紹,論文全面總結了MOCs的PSM方法,并深入探討了當前用于MOCs的修飾組裝策略。“例如,根據PSM的產物維度,分為三類:零維籠到零維籠的修飾、零維籠到一維或二維結構的組裝、零維籠到三維聚合物的組裝。此外,還可以根據修飾和組裝過程中形成的化學鍵或相互作用的類型進行劃分,分為共價鍵、配位鍵和非共價相互作用。”
張振杰、陳瑤研究員一直致力于開展MOCs后合成修飾方法研究,曾于2019年在《美國化學會志》上聯合發表文章,首次提出超交聯金屬-有機籠的概念,并通過將可溶性的MOCs作為高分子共聚單體,制備一類新型高分子-金屬有機籠復合膜。該多功能復合膜繼承了MOCs和高分子的優點,顯著提高膜材料的機械性能和選擇性分離性能。
“后合成修飾可以用來制備直接合成難以獲得的MOCs新材料。在MOCs上進行后修飾,不僅可以引入新的官能團,還可以調整MOCs的某些特性,例如穩定性、溶解度、孔隙度,進而改善材料性能。”張振杰表示,除此之外,若將MOCs作為構筑模塊組裝成為多維結構,可以豐富多孔材料的結構多樣性;若與大分子或高分子進行組裝,則不僅提高了MOCs的可加工性,還極大地拓展了MOCs的應用領域。
圖1. 金屬-有機籠的后修飾策略和后組裝類型
“我們在文章最后還對MOCs后合成修飾的未來進行了展望。未來的研究可更側重應用需求,尤其是設計綠色、高效和廉價的合成路線,例如,使用光和氫等綠色能源,開發氣相后合成修飾,或通過可逆后修飾,實現‘智能’MOCs材料的合成等。”張振杰說。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0-022-00380-y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