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化學元素表,大多數人肯定都知道,但是斗元素,知道的人肯定不多。什么是斗元素,怎么斗?上周五中午,丁荷中學十幾名學生聚在一起,拿著寫有化學元素的紙牌,現場“爭斗”了一番。
3人一組斗元素
上周五中午,丁荷中學報告廳內,放置六張多邊形桌子,每張桌子上都放著一副牌,每副牌有20張牌,每張牌上都寫有一個化學元素。據悉,這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前20個元素。
現場,3人開局,每人6張牌,先出的人可以多拿一張牌。
“氟!”一人率先出牌。
“氖!”第二人跟上,并說出理由,“都屬于氣體。”
“過……”第三人看著自己手中牌面,皺著眉頭思索了半天,喊出一個字。
幾輪下來,其中一人手中只剩下一張牌——氮,看著桌上的牌面“鋁”,卻愣是找不到出牌的理由,剛想放棄時,一旁觀戰的科學老師沈承昱忍不住提醒:“鋁還是能把氮出掉的,就是有點難,你再想一想……”
沒輪到出牌的另一人,根據沈承昱的提醒,思考了一會,面露微笑,想到了兩者的共同之處。
出牌規則暗藏知識點
首輪結束,雖然過程中每次出牌,學生都會說出理由,但身為文科生的記者還是看得云里霧里,只能請學生解惑。
“出牌規則就是化學元素的知識點,熟悉知識點,牌就很好出了。”八年級學生饒宇翔,首輪三人對戰,他勝出,“你打出的元素,必須和上一個元素有共同點,也可以是能組成化合物或者離子團。”
他給記者舉了一些例子,比如上一個元素是鈣,可以出鉀,兩者屬于同一周期;也可以出氧,兩者可以組成化合物;也可以出鈹或者鎂,屬于統一族。
當然,為了增加游戲難度,當中還會有其他規則,比如相同的共同點必須要出過兩次牌以后,才能使用;出牌時如果說錯理由,要將牌收回,本輪輪空等等。
既是實踐也是學科融合
“其實這個是我們寒假作業,這些牌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每個人都要做,只是今天用的是做得比較好的牌。”同是八年級學生賈凌蕓很是實誠。
沈承昱除了是科學老師,還是本次活動的發起者,“八年級科學課中涉及到化學元素,這是學生化學的啟蒙課,希望通過游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鞏固這些元素的特性。”沈承昱說,化學元素的特性比較復雜,對學生的要求也比較高。當然,他也希望能借此讓學生建立一種意識——知識能應用到生活中。
“這個活動既是實踐活動,也是學科融合的體現。”學校教學處主任瞿可華介紹,斗元素這個活動源自寒假的社會實踐作業。寒假期間,要求學生自學化學元素,并結合美術功底,制作元素牌,并設計游戲規則。
開學后,根據學生設計的規則進行試玩,保留并添加適合玩的規則,最終演變成個性的玩法,“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參與者、設計者,提升知識掌握度的同時,也提升他們學習的興趣。” 瞿可華說。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