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和清華大學王大中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46個項目獲國家自然獎,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44項;61個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58項;157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137項;8名外籍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完整名單!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
以下化學化工醫藥材料類相關項目獲獎名單(僅供參考,請以完整版名單為準):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納米限域催化” “納米限域催化”概念在催化選擇氧化和高效加氫等多個重要催化體系中得到驗證,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相關領域成為當今催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實踐的熱點之一。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領銜,李偉、鄧勇輝、張凡等團隊成員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原創性提出了有機-有機自組裝思想,創制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揭示了介孔獨特的物質輸運和界面反應規律。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領銜完成的項目“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有機-有機自組裝新思想,創制了全新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建立了分步組裝理論,首次將介孔材料從無機組成擴展到有機高分子和碳,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有機-有機自組裝機制;建立了體系化的合成方法學,創制了一系列不同孔徑、形貌、組成、孔道結構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提出了多元協同共組裝新策略,實現了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功能的精確調控,將多種功能普適性地引入到高分子和碳材料中,創制了全新功能介孔復合材料;揭示了介孔獨特的物質輸運和界面反應規律,解決了微孔傳質限制和大孔活性位點少的難題,實現了高比容量、高功率和長循環穩定性電化學儲能器件,為獨特的新一代藥物合成催化劑、仿生離子通道、柔性微流控器件等的構筑奠定了基礎,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下載化學加APP,閱讀更有效率。 項目集中于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8篇代表性研究論文共被他引3825次,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認為是“首次”發現、介孔材料領域“里程碑式”和“先驅”的進展。團隊聚焦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共發表SCI論文200余篇,他引近30000次,提出的有機-有機自組裝新思想及產生的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已被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余家科研機構采用和研究,共發表近42000篇論文,引領了國際介孔材料領域的發展。趙東元院士被列為介孔材料領域發表論文及引用率世界第一位,全球所有領域Top1000科學家,連續八年被列為全球化學和材料領域高被引科學家,擔任國際介孔材料協會主席,獲得了多項國際重要獎項,包括國際介孔材料協會成就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科學獎等。在“納米限域催化”概念指導下,包信和院士團隊多項代表性應用成果也已經走到了工業試驗階段?;诮缑嫦抻蚋拍钤O計了配位不飽和的納米氧化物與貴金屬匹配的復合催化體系,用于一氧化碳高選擇催化氧化反應。創制的鉑鐵(Pt-FeO)催化劑與商用燃料電池系統匹配,室溫下將重整氫氣中30 ppm一氧化碳高效脫除到1 ppm以下,連續工作超過3500小時,解決了原料氫氣中微量一氧化碳造成燃料電池催化劑失活的難題。采用氧化物界面限域穩定的氧缺陷活性中心與具有納米孔道限域擇形效應的分子篩耦合,創立OXZEO?催化體系,實現了煤經合成氣一步高選擇性直接制取乙烯、丙烯和丁烯等低碳烯烴,從原理上摒棄了近百年來煤轉化過程采用的傳統費托合成路線,省去了耗水、耗能的水煤氣變換和水-氫循環過程,并成功突破了目標產物分布的選擇性理論極限(ASF)。包信和院士團隊成功拓展OXZEO?催化劑設計思想,初步創建了煤經合成氣轉化新技術平臺,完成了系列高值化學品和燃料的定向合成,引領了節水、節能高效煤化工發展的新方向。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4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成套技術創新開發及產業化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復雜原料百萬噸級乙烯成套技術研發及工業應用”
來源:化學加綜合整理自科技部、大連化物所、復旦大學、寧夏煤業、中國化工報、中國石化報。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