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張彥濤:科研人員最重要的十個素質

來源:制藥工藝論壇   張彥濤    2021-10-08
導讀:張彥濤是泰勵生物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和總經理。張彥濤博士在此文中歸納了做一個稱職的科研人員比較重要的幾個素質。在一個個龐雜浩瀚的實驗室工作中,每一個科研人員的科學素養和內心穩定往往是最核心的。


1、定義問題的能力


一個具體的衡量標準,是看你能否用更加簡練扼要的語言,把研究的目標復述清楚,甚至給外行。也許你以前的視角還不足以對問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但這并不妨礙你將這個項目的目標再提高一兩個層次,看一下你要做的事情對更宏觀的世界的影響。


譬如,如果首要任務是需要把原料藥的粒度分布搞得更均勻,在決定如何結晶和粉碎之前,應該先問問:A. 為什么需要解決這個問題,是為了溶出速度的控制還是與輔料的物理均一混合?B. 你將如何跟你同事解釋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2、簡化問題的能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深化發展,任何機構和項目都有變復雜的自然傾向。這種環境下使得能夠提供簡化方案的人才特別重要。熱刀切黃油,冷劍片豆腐。


記得當年考大學的語文題目是縮寫文章。恨得要死,因為準備好的八股作文無用武之地。現在看來,縮寫是考驗同學們簡化力和理解力的一大利器。


提供簡化的解決方案通常需要對用戶體驗有著復雜而深刻的理解和同情。簡化不等于少做, 而是對最終產品、作品,或生產過程設計精致簡約的不懈追求的表現。


曾同審評專家談起優秀的新藥申請的共同特點。國內外最普遍的回答是:A. 整體流暢,看起來不費勁;B. 有點新思想,讀起來有所學;C. 邏輯清晰,數據一針見血,恰到好處。


3、邏輯判斷能力


這里最主要的是對因果關系的推導能力。可惜大學課程里有很多誤導,且系統的訓練極少。還有人得出類似日全食時,敲鍋可令天狗把太陽吐出來的實驗證明。可喜的是,這項能力是可以訓練惡補的


“羅輯思維” 的羅振宇曾有個講中醫的視頻節目——絕對的炸群法寶。但其中講到大規模雙盲隨機臨床試驗的邏輯非常清晰。一個文科生能將數據分析的道理講得基本無懈可擊令我汗顏,不妨看看。


4、求知欲


主要表現出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新知識的向往及獲取的動力和速度。雖然羅素認為,這是人生三大動力之一,但很不幸, 此項素質成人以后很難學習和訓練,如同對科學的熱愛


招募新人時我常問, 給你一筆錢, 一大間實驗室,沒有限制,你會做什么?


是否適合做科研從對方瞳孔的大小和聚焦程度就可看出一二。雖然不需縱身一跳來測量自己長出翅膀的速度,但不跳出舒適區絕不會有更大的舒適區。


5、創造性(見9)


6、對待錯誤的態度


面試新員工時我有時會問:談談您最近犯過的一個錯誤。為此困惑了不少完美的人才。最神的回答是“我最近工作太投入, 忽略了家庭和身體”。


整個人類進化史基本上可以說是由錯誤所推動的。基因復制的偶然差錯在特定環境下成為競爭優勢而被賦予了傳衍下去的機會。對待錯誤的態度反映出一個人的自知、自信、品質和責任感。新藥研發的征途中要跟失敗不停照面,沒有對待錯誤的正確心態,很難愛上這個職業并堅持下來。 


7、搜集數據、提煉信息、舉一反三


大學老師告誡我們,一個科學家至少要花1/3的時間來查閱文獻。現代的檢索手段雖然大大提高了獲取特定信息的效率,但減少了非目的信息碰撞的幾率。我們省下的時間被碎片化,個體化,有方向性的信息充斥。


快捷地獲得特定信息的代價是系統化訓練和深度學習的動力的降低。很多問題我們都沒給自己個機會琢磨出來,就谷歌或百度出答案來了。久而久之,這種對獨立思想機會的剝奪是否會影響原發創造力?知識的產出是以是否可被客觀甄別出并轉化為決策的輔助來衡量的。這里我們講的是對硬性信息消化和增值的能力。 


8、立馬行動的傾向


無論將來是否會去做實驗主任或商業拓展,成功的同學在新信息新變化下總是在琢磨著如何動手。盲動固然不取,害處遠小于癱瘓。他們不會等待一個萬無一失的方案。而是找一個能盡快可以開展的實驗來回答最關鍵的問題。


七步反應, 哪步最關鍵 ?如果是第五步, 如何先跳到那里?在別人糾結于各種計劃的利弊時,他們可能第一個錯誤已經犯完并開始調整方案了。與其做個完美的設計師, 不如成為敏捷的學習者。 


我有很多優秀的同事是美國中西部農場長大的,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是路德教徒(Lutheranism)。世界各地的農民在農忙季節都是四腳朝天,啥都自己修,動手能力強,吃得起苦,忍受得孤獨。從小養成的勤勉的工作態度,自我管理,動手能力,早起的習慣及誠實的品格,對做科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只是這種環境不便滋生出改變世界的欲望。 


9、改變現狀的強烈欲望


極端情況下有兩種人。一種是對什么都不滿意, 什么方案都能找一堆毛病和沒法做的原因。但真要叫他出局,他說我不是那個意思。另一種是充滿正能量的Pollyanna,每次都是你太棒了,這個主意太完美了,點六個贊,要不要再來碗雞湯?


對一個團隊來說,如果第一種是瓦解軍心的毒藥, 第二種則是迷惑真相的麻藥。混到一塊兒可能會死得不明不白。世界上的大多數發明是由對現狀不滿的人整出來的。需要如果是發明之母的話, 懶惰(其實是對現有環境不滿的一種抗議方式)可能是發明之父。當然我不是指像葛優那樣躺著。對現狀不滿并立即付諸行動的少數人才是團隊的靈魂。


10、不做假


業內人士都知道,好的結果, 特別是震驚性的好結果, 只會吸引更多的人來重復, 后果無需贅述。


張彥濤 博士

image.png

張彥濤是泰勵生物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和總經理。他1982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獲第二屆CGP獎學金,于1983年赴美國普度大學,從事合成化學研究獲博士學位。其間研究成果直接貢獻于導師Ei-ichi Negishi 教授201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他曾任禮來制藥 (Eli Lilly) 總部研發小分子設計與發展部門首席科學家,禮來中國研發中心的創始董事總經理,及禮來全球合作研發亞太區副總裁。

泰勵生物科技于2018年成立于上海張江藥谷,是一個高效的小分子新藥創新引擎,旨在為全球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更有價值的治療選擇;為勇于探索,勤于實踐的科學家們提供一個弘揚創造力的平臺。泰勵團隊立足于合成化學探索新的分子空間的能力,綜合對生物靶點特別是蛋白磷酸酶的獨特科學洞見和豐富的藥物設計經驗,致力于針對腫瘤的自主創新藥物研發和核心知識產權的創造, 已建立起一條高價值的新穎抗腫瘤分子管線,目前有7個小分子在研項目同時推進,包括一個針對激素驅動腫瘤的處于臨床二期研究的孕激素受體抑制劑,一個處于中美IND 雙報的用以解決靶向治療實體瘤的耐藥性問題的多靶點激酶抑制劑。

張彥濤博士是國際藥廠在中國研發和張江藥谷的先行者, 早在2000年就率先引導了禮來制藥與中國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研發合作,并負責組建管理禮來在大中華區域的整體新藥研發及合作及自主研發中心。他有著豐富的科研管理和商業拓展經驗 ,主持過多個治療領域新藥項目的開發,對腫瘤,糖尿病,抑郁等領域的藥物化學及臨床前代謝毒理成藥性質的研究理解深入,是禮來研發管線管理委員會的長期成員。任職禮來期間,他領導建立了多個技術創新平臺,所設計的多項制藥工藝被成功地應用于大規模產業化生產,是業界公認的CMC和綠色化學專家。他在新藥研發,化學合成, 金屬催化,制藥制劑新技術,工藝和產品設計,及綠色化學等領域發表了60余篇文章和專著,獲得26個國際專利授權。

張博士因對新藥研發的杰出貢獻而獲得禮來制藥最高榮譽董事局主席獎及普度大學杰出校友獎。他擔任過中美健康領域產業領導層組織百華協會(BayHelix Group)的董事會主席(2010-11),國際有機化學年報副主編,中研院(臺灣)自然科學研究會講座學者,上海浦東科協新藥研發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多個院校的兼職教授和投資機構顧問,及第三界全球有機合成和化學制藥工藝研發峰會的輪值主席。他現任美國化學協會“有機工藝研發”(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和 “藥學前沿” (Pharmaceutical Fronts, Elsevier)雜志編委;美國普度大學新藥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藥研究院,以及上海張江戰略發展咨詢委員會的委員。

張彥濤博士近期的講座和著述包括:


創造性的發掘和管理 

質量源于設計和安全源于設計的理念與實施

 基于用戶體驗的產品,工藝,和流程的設計

醫藥項目的盡職調查

醫藥行業的知識產權:歷史上重大案例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綠色化學和化工的挑戰與機遇

 誰在為, 誰應為新藥研發買單?  

小分子新藥分子形態的衍化, 未滿足的藥物化學需求,及化學家的機會



泰勵生物科技簡介

泰勵生物科技是一個務實,高效,創造力強的小分子新藥創新引擎。公司于2018年由具優秀戰績的藥物分子設計師,經驗豐富的跨國藥企高管, 和磷酸酶領域的國際學界領袖聯合創立于上海張江藥谷 。團隊立足于合成化學探索新的分子空間的能力,綜合對生物靶點特別是蛋白磷酸酶的獨特科學洞見和豐富的藥物設計經驗, 致力于針對腫瘤的自主創新藥物研發和核心知識產權的創造,旨為全球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更有價值的治療選擇;為勇于探索,勤于實踐的科學家們提供一個弘揚創造力和開發個人潛力的平臺。


公司為開曼架構, 在2018年9月獲得包括元禾原點, 冪方, 險峰長青和薄荷天使Pre-A輪投資者的支持,2021年4月完成獲得由弘勵創投,沂景資本和康哲藥業參入的2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公司成立以來,依靠團隊的創造性和卓越的研發效率,已建立起一條高價值的抗腫瘤分子管線及PROTAC, ADC, 磷酸酶調控等數個獨特的研究平臺,目前有7個小分子在研項目全速推進。2021年底計劃三個項目申報臨床。


研發管線


◆ 自主研發的多靶點激酶抑制劑TSN084 已完成臨床前GLP 毒理研究并已申報臨床IND。該分子具有針對CDK8/19的優異活性和1st in Class 潛力,適應癥包括三陰性乳腺癌及前列腺癌。


◆ 自主研發的KRAS-G12C 抑制劑具有業界獨特的分子結構, 臨床前研究顯示其超越AMG510 及 MRTX849 活性和安全性的best in class 分子性質。預計2021 年10月份向中美兩國藥監機構遞交IND。


◆ 自主研發,業界首創的腫瘤免疫1st in Class 雙靶點抗腫瘤免疫激動劑PCC 也進入臨床前開發階段,預計2022 Q1 向中美兩國藥監機構遞交IND。


◆ 此外,涉及KRAS 其他突變的的特異抑制劑, 磷酸酶活性中心抑制劑, 核激素受體降解劑及 抗體偶聯藥物處于候選化合物優化的各個階段;2021 年計劃  選定3 個臨床前候選化合物進入臨床前開發, all 1st in class.


◆ 2020 年3 月, 公司以其在CMC 領域的創新實力與美國 Context Therapeutics 就其創新藥物孕酮受體拮抗劑 Onapristone(美國臨床二期)達成了合作開發協議, 獲得中國的商業權益及里程碑付款。公司計劃于2021 Q4向中國藥監部門遞交 Onapristone  的中國臨床申請直接進入二期試驗。



參考資料

1、https://mp.weixin.qq.com/s/_FEEE3uxVxMPPLYtKbSzMw

2、https://mp.weixin.qq.com/s/PwSZmtwl3q5iRrB4HzQXWw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