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蓮
長江大健康首期班學員、海思科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董事、聯合創始人
最近的這幾年,中國的制藥企業在創新藥領域發展得非常快,當然,這也得益于國家的政策紅利和資本市場的大力投入,總體來說,基本上比美國肯定是遜色一點,但是可以排到第二了吧,我看到過一份比較權威的報道,這幾年發展還是蠻快的,已經超越了日本。
——海思科創始人范秀蓮
“海”是大海,“思”是思想,“科”是科學——格局似海,理念先行,科學似槳,三者兼備就能在滔滔商海中搏擊風浪,縱橫遨游,永立潮頭。這是藥企海思科名字的寓意,也是聯合創始人范秀蓮作為企業家身上最明顯的特質之一。
作為一名1987年畢業的大學生,起初,范秀蓮被分配到了國企工作,擁有了一只人人羨慕的“鐵飯碗”,國企的工作安逸而缺乏挑戰性,7年后,范秀蓮鼓起勇氣離開國企,做起了醫藥銷售,6年后,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時,她又開辟新戰場,與大股東王俊民聯合創立海思科,時至今日,海思科已經上市快要10年。
“我現在仍然覺得我還在第二次創業,一直有一種創業的心態。”范秀蓮如是說。
01幸運,來源于一直在進化
“進入這個行業,我覺得是比較幸運的,因為大健康行業這么多年以來一直是朝陽行業。”在范秀蓮的記憶里,創立海思科之前那段銷售員的生活還是比較舒適的,掙錢也比較容易,堪稱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但隨著對行業的長期觀察和思考,她開始看到銷售領域的短板和行業未來的增長點,外資企業在醫藥銷售行業攻城略地,行業從最初的野蠻生長到監管逐漸加強,市場日漸規范,范秀蓮開始萌生創業的想法。
那是1998年,范秀蓮想從這個領域的源頭上做起,思考成立研究所。兩年后,她與大股東王俊民一起創辦了海思科,從仿制藥做起,這是很多醫藥企業都走過的路。之后經過4年的研發,海思科終于有了第一款仿制藥,有了自己的產品后,銷售如虎添翼,海思科的規模不斷擴大。
2009年,海思科迎來了又一個契機。范秀蓮到長江商學院深造,在這里受到啟發,開啟了公司上市的步伐。2011年底上市申請得到批準,2012年完成上市工作。資本運作壯大了公司的實力,讓公司得以進軍創新藥的研發。
“ 在發展路徑上,要有長遠眼光。一開始大家都做仿制藥,如果賺了錢不去做研發,而是把錢都投資到其他行業,比如房地產,或者一直靠仿制藥得過且過,一旦國家政策變化了,那就會遇到斷崖式的下跌,這樣的企業是無法達到一定高度的。”
彼時,行業龍頭如恒瑞早在2008年就開始發力創新藥,國家也釋放出明顯的信號,范秀蓮認為不做創新藥,企業做不長久。因此從2012年起,海思科開始仿制藥和創新藥兩條腿走路。“4+7”以后,面對所謂國采懸崖和集采懸崖,很多以仿制藥為主的企業被打得暈頭轉向,而海思科的創新藥已經在穩步推進中。
2020年12月,海思科首款創新藥環泊酚注射液獲得《藥品注冊證書》,公司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環泊酚是麻醉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靜脈注射第一個1.1類化合物創新藥,用于靜脈中樞神經麻醉,將成為稱霸市場30年的進口產品丙泊酚的更優產品,現有市場規模達到30億元。
仿制藥、創新藥兩線作戰,國內、國外并行發展。海思科堅持創新全球化,創新藥的研制在中美雙報,環泊酚在美國已進入臨床三期。
當然,創新并非易事。海思科從進軍創新藥到環泊酚問世花費了8年時間,8年之中,海思科見證了大部分同行創業公司的起起落落。
“ 搞創新藥的研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要交很多學費的。中國加入WTO以后,我們要尊重國際的法規,要和FDA接軌,這時候我們發現自己跟別人相差太遠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這個時候就必須帶領團隊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往前走。尤其是醫藥行業,絕對和互聯網不一樣,不能依賴風口或者營銷。人命關天,絕不是說,今天有個概念兩三年就能出來一款藥的。”
研制創新藥,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成功率低,會給企業及其經營者帶來巨大的壓力。經營者的壓力觀十分重要,“壓力雖然大,但是全行業都會有這個壓力,就看誰能直面每一次挑戰,一直更新自己”,范秀蓮這樣總結。
02 未來,孕育于現在每一刻
談及未來規劃,范秀蓮直言,海思科眼下的目標,首先要在研發和銷售兩端同時發力,培養好兩支隊伍,打好兩個根基,形成公司的系統性優勢。其次,在研發上,也會做一些me-better的產品,但最終要做的還是全新的in class的產品。
“ 首先作為藥企,我的產品是第一位的,沒有優秀的產品,沒有創新藥,沒有能治病的1.1類創新藥,就不是一個優秀的企業。而且必須形成產品的系列,最終能夠和美國接軌甚至競爭,這是一個關鍵點。在此基礎上,海思科需要一個能夠把產品變現的銷售團隊。”
無論是優質的產品線還是優秀的銷售團隊,都需要悉心打造。在產品方面,首款創新藥環泊酚即耗時8年,要形成結構合理的產品系列,這還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在團隊方面,中國現在還沒有形成美國那樣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很多時候還是創始人帶著團隊走。“真正的創始人,一定要深入行業,深入業務,跟著團隊一起做。所以我總是處在一個二次創業的感覺之中,總有一種危機感。”
作為一名歷經行業沉浮的“老兵”,范秀蓮在談到海思科的成功經驗時,也對制藥行業的發展規律做了一次機緣性的總結和思考。
1. 對國家政策保持前瞻性研判。
與其他的行業相比,醫藥行業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事關國計民生,政府管制相對比較嚴格。企業首先要關注的就是符合國家大政方針和行業政策,符合國家對行業的引導和規范。
每一個重大變革性政策的出臺,醫藥行業的每一次變革,對醫藥企業來說都是艱巨的考驗;因此靈敏的政策嗅覺是至關重要的。優秀的醫藥企業必須提前去預判,去未雨綢繆,贏得先機。“這種預判,來源于對行業信息的充分把握和研究,一方面你深入行業內部,對每個層級、每個分支、每個節點都有透徹的認識,另一方面要放眼看世界,看看美國的發展,學習外國的行業發展經驗。”
2. 持續發力創新藥,加深企業護城河。
范秀蓮認為,中國正在向美國靠近,即用80%醫保的錢去支付20%的創新藥,仿制藥的價格必定會下降。醫藥企業要想基業長青,必須依靠創新藥。創新藥在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都是醫藥企業發展的靈魂和主要方向。為此,海思科保持著高比例的研發投入,今年預計研發投入10億元,絕對值不算最高,但按比例已達頭部企業水平。
“ 在創新藥領域,我們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如果把創新藥的研發過程看作從1到10,中國企業在從3到10這個階段的進步是很快的,但是從0到3這個基礎醫學的階段,我們就差很多了。基礎醫學這一塊首先取決于高等教育,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現在出現了很多生物技術公司,可能會對基礎醫學的發展有推動作用。我覺得將來中國也會像美國這樣,會有很多小的研究所和生物公司出現,而大公司更多會通過收購或買斷等各種方式,來完成最后的研發、產品生產以及實現商業化推廣。”
3. 瞄準美國,以終為始開拓國際市場。
互聯網時代,企業必須關注全球發展,藥品必須和全球接軌,尤其是作為創新藥最大市場的美國。
“ 這既是壓力的來源,也是刺激我思考的動力。希望我們的創新藥盡快走出國門,銷往世界,去賺美國人的錢,賺全世界的錢,否則,只是通過仿制藥掙國人的錢,這不是我們最終的發展目標。”
4. 理性對待大健康產業,發揮互聯網的賦能作用。
國家在醫藥產業的財政投入已達到GDP的6%左右,中國的制藥行業,無論是在體量上,還是在創新藥的專利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也要認識到,大健康行業里也是有分層的,保健品、特醫食品等產品的門檻不太高,但是要實現可觀的盈利也很難。真正要觸摸到這個行業的中心地帶,比如研發創新藥,壁壘非常高。
目前大健康的概念如火如荼,頗受資本追捧,但是群雄逐鹿,必定有很多人無法到達終點。大浪淘沙,那些盲目跟風的、急功近利的必然會彈盡糧絕,沉沒于波濤之中;即便是久經風雨的弄潮兒,如果不能保持對行業的持續洞察,精準把握政策變化,適時調整企業的經營戰略和發展模式,也可能馬失前蹄,中道而廢。“未來3到5年,兩極分化會越來越明顯,一定有一批頭部企業冒出來。”
對于互聯網,不可盲目,也無須過度焦慮。范秀蓮認為,其他行業是“互聯網+”,醫藥行業應該是“醫藥+互聯網”,畢竟醫藥是一個技術密集、研發周期長的行業,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可以縮短研發的時間和試錯時間。而且,藥品的銷售,尤其處方藥,某種意義上,患者是沒有選擇的,是醫生來決定的,因此大部分的銷售都是To B。互聯網醫療服務目前也只能是三甲醫院的補充,還不能顛覆這個行業,只是賦能而已。
03 碰撞,是緣分也是奇跡
2009年,范秀蓮的長江商學院之旅開啟了海思科的上市之路,之后的EMBA15期、DBA5期、科技班首期都能見到她的身影。如今,她再次來到大健康班,”主要是為了深入思考運用互聯網給企業賦能的方法。”
“ 這兩年,我一直在籌劃海思科的新零售部,計劃運用互聯網的理念,想著怎么與平臺方合作。我們這個班里有各式各樣的能人,有做投資的,有做互聯網的,請來的教授也有私立醫院、公立醫院的院長,互聯網醫院的以及做投資的,多元化的知識可能在某一個點上與我內心的想法碰撞出火花,我覺得還是蠻大收獲的。我覺得做這個行業的人都應該到大健康班來學習和體驗一下,其實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傳統的醫藥銷售怎么結合互聯網的概念,做一些創新的嘗試。”
范秀蓮也提到,在長江商學院,通過和行業龍頭溝通和碰撞,她找到了企業發展更多的可能性。最近海思科和上藥股份達成了一項戰略協議,同學又變成了事業上的伙伴,這也是一種有趣的緣分。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