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徐想 攝)
葉玉江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技術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基礎研究的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底蘊和后勁,強大的基礎研究是中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前提和根基。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基礎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總體上看,已經邁入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新階段。
一是學科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創成果。比如,我國高質量的國際論文連續多年全球第二,12個學科的SCI論文被引次數也是全球第二,高被引科學家人數已經連續兩年全球第二,在物質科學、量子科學、納米科學、生命科學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重大原創成果。
二是基礎研究投入大幅提高。
三是支持基礎研究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制定出臺《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等文件,來加強基礎研究工作。
四是科研基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現在有50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建設了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在科研基礎條件方面,加強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國家生物種質和實驗材料資源管庫,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方面的建設,科研基礎條件不斷夯實。
葉玉江表示,面向“十四五”,還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一是要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勇攀科學高峰,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中華民族要為科學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科學上的重大貢獻。二是要強化應用是基礎研究的生命的理念,當前中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還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因此在“十四五”,要下更大力氣,要更加重視凝練解決生產實踐中的科學問題,要引導更多的科學家開展目標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來突破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難題。
葉玉江補充說,基礎研究要瞄準或者聚焦科學問題,因為科學研究總是從問題開始,科學地提出問題是科學地解決問題的根本前提。如果提不出真正有意義的科學問題,就不可能有理論和方法的創新,更不會產生重大的科學成果。因此,加強基礎研究,要鼓勵科學家從真正的科學問題出發,形成原創課題,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
葉玉江透露,科技部將根據中央的要求,制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2021—2030)》,這個方案將對未來十年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作出系統的部署和安排。要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支持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的發展,特別是要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在前沿領域,要布局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此外,要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強化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第三,要加快組建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打造體系化的戰略科技力量。第四,要改革完善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特別是要建立以學術貢獻和創新價值為核心的評價導向,支持廣大科研人員勇闖創新“無人區”。
參考資料
[1] 科技部:《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2021—2030)》將制定,支持冷門學科等發展,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749166923816995&wfr=spider&for=pc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